那天我幫女兒洗澡,她試著自己按了沐浴乳,並將它抹在身上搓揉,開始進行著她的「洗澡」動作,接著她開心地對我說:「等一下我要跟媽媽說,我會洗澡了。」我笑著說:「妳好厲害哦!會自己洗澡了,好開心!」最後,她真的記得,在我幫她穿好衣服後,開開心心地跑去告訴媽媽及阿嬤,她自己會洗澡了。
兒子最近在練習拿筆創作,經常跟我拿一張、一張的紙去進行練習,或是寫字、或是畫圖,過一陣子,他就會拿來跟我分享他完成的作品。從他進幼稚園前,僅是一團團的線條,握筆還顯得吃力。到現在他能夠畫出他心中的戰士、家園、汽車、小丑...等等,確實有很大的進步。
在寫字方面,他也從數字、注音到「國字」(就是看字跟著模擬畫出來),一個、一個的自己練習,我經常都能夠從他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看到他專注於當下的狀態,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在學習過程中的喜悅。
每次看到他帶著「練習」成果,跟我手舞足蹈地分享時,我也一步一步地被他帶到學習和成長的喜悅當中,常常也跟著覺得好快樂。看著他從一開始對於學習充滿著好奇、興趣,並在接觸、嘗試、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最後,他也能將自己的成果,跟身邊的人分享,讓我們也感受他學習歷程的愉悅和滿足。
回顧兩個孩子的學習經驗,我想所有的孩子,在一開始的成長路上,都能夠自然而然地用這樣的方式投入。孩子們對於環境,本來就是充滿著好奇、想知道的心,接著他們會透過接觸、探索、學習,慢慢地從中獲得學習與與成長。
反觀大一點的孩子,怎麼對於學習和成長,就少了這些「本能」的反應呢?反而,多了許多的不願意、排斥,甚至是恐懼。這到底是孩子變了?還是,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或許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於生活的好奇就會跟著改變,但是,更多時候,他們的轉變是來自環境給予他們的負面回應或限制的增加。
舉例來說,對於孩子的學習「成果」,我們可能會訂下許多的標準,包含對和錯、好和壞、美和醜等等,如孩子在畫圖時,我們會說你用的這個顏色不對,天空怎麼會是咖啡色;對於孩子的學習「方向」,我們也會加入許多期許,包含是否有「價值」、未來是否能「發展」等等,如孩子在選擇生涯時,我們可能會說,你選的這個太冷門、你選的這個未來賺不到錢等等。
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這許多的「添加」(即標準和期待),通常,原始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這些評估、考量、計算等,對於孩子學習、成長的本質,無疑都是「干擾的外力」。小則讓孩子對某些原來有興趣的學習,產生懷疑、困惑,最後變得「沒興趣」;大則讓孩子對於自己的學習和選擇,產生自我否定、罪惡感,最後變得「無所事事」、「動彈不得」。
回顧你的成長與學習,對於畫圖、寫字、運動等等的學習,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原本的你,應該是喜歡做這些事、並經常樂在其中,但因為某些好、壞標準的出現,或是他人評價或忠告之後,讓你最後「改變」了自己原來的喜好,甚至變得「不敢」再碰觸和學習。
因此,我在面對兩個孩子的學習時,我和太太盡量做到「減少評價、要求和框架,給予支持、肯定和讚美」。讓孩子在學習、成長的路上,能夠用他們自己初始的喜好、適合的速度和自訂的標準去進行。
最後,身為一個爸爸,我衷心盼望,我兩個孩子在學習的路上,一直都能帶著期待的初心、學習的成就和分享的喜悅。感謝你的閱讀,也鼓勵你為孩子的學習本能,營造支持、接納的氛圍,或是為自己找回兒時學習的本能,重新開始快樂的學習。
正奇最新活動
106/8/18【個別諮商中的空椅子】--心理劇與完形的應用/高雄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