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有幾位家長跟我談到他們家的孩子,對於輸贏過度的在意。在遊戲過程中,原本玩得好好的,但只要自己輸了,或只是覺得自己要輸了,就立刻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或許是暴怒、大叫或是大哭,使得原本開心的遊戲,最後以人際衝突或父母責罵收場。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陸續有幾位家長跟我談到他們家的孩子,對於輸贏過度的在意。在遊戲過程中,原本玩得好好的,但只要自己輸了,或只是覺得自己要輸了,就立刻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或許是暴怒、大叫或是大哭,使得原本開心的遊戲,最後以人際衝突或父母責罵收場。
Comments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當父母在討論離婚過程中,經常會問孩子,到底要跟誰走?這是形體上的選邊站,對許多孩子來說,這是困難的選擇。許多父母也會在這個歷程中的不同階段,讓孩子做情緒性的選邊站,亦即父母會透過跟孩子談另一伴的狀況,要孩子能夠「同理」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情緒上與自己結盟。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一天下午,我從學校接念幼兒園的兒子回來後,我告訴他,我們要去運動、跑步。兒子遲疑了一下,他跟說我:『他「有一點」想留在家裡,玩昨天新買的陀螺,暫時不想去跑步』。 我說:「爸爸沒有很多機會,可以好好陪他一起運動,因為經常都有事要忙」。也就是我表達了還是想要他跟我去運動的想法,就見我兒子陷入了兩難情境,一方面他感受到我的期待和意圖,另一方面又很想在家玩陀螺。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身為系統中的輔導工作者(如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或組織中的心理師等),相信很多人都會曾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收到來自系統中的其他人【可能是父母、導師、任課老師、行政人員、同儕、人資(事)單位人員等】,告訴你關於來談者的訊息,當然可能是憂喜參半,但通常都是負面訊息比較多,特別是在來談者遭逢生活變故時。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從事實務工作這多年中,有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某些主題,會在某一段時間中經常出現。我近期遇到的是親密關係中的背叛議題,很多人在這樣的關係中,傷得很重,因而在為期不短的時間中,陷入關係的混亂、不信任,甚至是自我瓦解的狀態。曾走過這樣歷程的人,都能理解這當中的傷痛,甚至是哀慟。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實務工作中,我經常需要與家長談到「孩子是如何改變?」這件事,特別是處在「危機」中的家庭(如遭逢重大變故、孩子犯了一個大錯等)。因為在危機底下, 我們比較容易陷入失去「理智」或失序的狀態。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我近年來觀察到一個現象,關於父母在執行親職角色上的困難,有一部分是在回應孩子的需求。現在的父母許多都是成長於權威教養的年代,不希望再用打罵教育對待自己的孩子,已經走向愛的教育的教養方式。 文/ 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上週與不同輔導伙伴進行團體督導,我們不約而同地談論了一個青少年孩子,經常遇到上的困擾主題:性別議題。過程中,我們討論到現代的孩子,在性、性別、交往等議題上,與我們這裡「老人」們有很大的區別,包含對這些議題的開放度、敏感度和接納度。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開學至今已近一個月,陸續有幼兒園或小一新生的家長跟我提到,關於上學這件事,他們家的寶貝仍是無法適應,幾手每天早上仍在演出十八相送或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戲碼,這也讓照顧者身心俱疲,有時會覺得無技可施…。 |
作者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存檔
四月 2021
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