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有幾位家長跟我談到他們家的孩子,對於輸贏過度的在意。在遊戲過程中,原本玩得好好的,但只要自己輸了,或只是覺得自己要輸了,就立刻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或許是暴怒、大叫或是大哭,使得原本開心的遊戲,最後以人際衝突或父母責罵收場。
據我的觀察,近年來孩子因為輸贏引發情緒的狀況,有愈來愈明顯的趨勢。在與孩子進行遊戲治療中,我也常遇到孩子有這類的反應,我整理一下個人陪伴孩子遊戲以及在進行許多家長諮詢的經驗,提出以下幾個幫助孩子這類反應的態度或作法。
肯定求勝的動機
孩子過度在意輸贏,其背後動機經常是想在遊戲中求勝,其實從內在動力來看,孩子想要獲勝應該是值得鼓勵的事。一個沒有好勝心及求勝動力的孩子,也值得我們擔心,因為這樣的動機是趨使孩子往更好方向前進的原動力。
基於上述觀點,當我們觀察到孩子因為想要獲勝而奮力向前時,我們可以持正向、肯定的態度,或許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看到你很認真玩遊戲,想要表現得更好。」這樣的反應,也讓孩子的積極態度被看見及肯定,多少能幫助孩子更有力的面對後續的挫折。
經歷失敗的經驗
為什麼孩子近年來,過度在意輸贏的現象愈來愈多呢?其實,這跟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現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生得少、照顧的多,且少有手足與之「競爭」(因為獨生子女多),因此孩子很少有機會經歷「失敗」。
這樣的成長經驗,使得孩子很容易在面對失敗時,不知如何調整和安頓自己的失落和挫折反應,最後就形成我們看到的現象。所以我們需要提供給這類孩子更多「機會」,讓孩子從中有更多的學習和練習。
我常跟父母說,在陪孩子進行輸贏遊戲時,我們不能常常用「裝弱」(就是假裝輸給孩子)的方式,來避免孩子挫折。
我們可以適時、適度的讓孩子經歷「現實的」狀況,由於我們和孩子的能力,本來就是不對等,所以更好的作法是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與同儕進行遊戲,讓他在「真實」、「公平」的條件下,經歷輸贏的結果,我們再從中給予情緒性的支持及後續調整的討論。
看見多元的能力
許多過度在意輸贏,面對挫折有較大情緒反應的孩子,在本質上是自信較為不足的。他們的狀態經常是,能夠獲得成就和被肯定的機會不多,所以他們會很在意,某一次遊戲或活動的輸贏。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是建立孩子的自信與自我接納。運用更多元的觀點,找到孩子更多面向的優勢能力,並讓孩子從這些優勢能力中,建立起正向的自我概念,同時,對於孩子不能如願表現理想的部份,給予接納與支持。如此一來,孩子就比較不會過度地在意,他在某一單方面的表現或某一遊戲的結果。
舉例來說,孩子或許運動不好,但他可能有很好的繪畫能力,又或是孩子反應速度不佳,但他卻有極佳的細緻刻畫的能力,家長們可用更細心和敏銳的觀察,去發現我們孩子的這些優勢能力,並透過適度的培養去擴展。
適度地讚美孩子
一類孩子是自幼獲得氾濫式的讚美,使得孩子無法接受自己表現不好,因為孩子誤以為自己什麼都行,什麼都是表現最優秀的。一旦發現真相時,就很容易崩潰。習慣得到讚美的孩子,也會害怕自己一旦表現不佳時,會不會就讓別人失望了。
因此,家長可以在孩子表現好時,可以提供如實的讚美,而不是用誇大的讚美,例如,帶著欣賞的口吻告訴孩子:「你這張圖畫裡有好多小動物耶!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完成!」你也可以讚美孩子的態度,例如,「你寫作業時,好專心喔!看得出來你很認真地完成作業。」
或者是,「雖然這次比賽沒得名,可是你真的花很多時間練習,我看到你認真投入的樣子,覺得很感動!」所以,親愛的爸媽啊,別只讚美成果!這只會加重孩子的得失心。
覺察父母的態度
我也觀察到,許多孩子的好勝心及對某些遊戲結果的過度在意,其實某方面在反應,父母親對於這些部份的在意或是對勝負的觀點。
也就是說,當我們觀察到孩子出現這類反應時,我們也需要停下來「自省」一下,身為家長的我們,是否透過「身教」的方式,將我們在意輸贏的態度,不知不覺得「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倘若為真,那麼透過覺察,我們可以重新調整自己,對於輸贏的觀點與表達,並透過「身教」影響我們的孩子。
孩子正在認識自己,也在認識這個世界,他也在以別人的評價在定位自己,留心我們是不是不知不覺傳遞了某些信念影響孩子,所以,請父母用更接納、同理、正向和陪伴的態度,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早鳥體驗價800元
https://goo.gl/YVCWuG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