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年來觀察到一個現象,關於父母在執行親職角色上的困難,有一部分是在回應孩子的需求。現在的父母許多都是成長於權威教養的年代,不希望再用打罵教育對待自己的孩子,已經走向愛的教育的教養方式。
不過,我也觀察到現在有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更民主、更開放、更沒有壓力的教養方式,也因少子化關係,對於孩子呵護備至。因此,在教養時出現幾乎完全「放任」、沒有界限的作法。
只要孩子一吵或一鬧,什麼事情都順著孩子,完全失去父母的角色和立場,更別說能表達父母角色內的感受,用一個現象的來比喻,早期的教養在鐘擺的一個極端(極嚴),而現代的教養,則衝過頭的擺到了另一個極端(極鬆)。
在失去界限的親子關係,其中一個可能性是父母在面對孩子較大情緒反應時,出現了不知所措的現象,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父母只能節節敗退,甚至是完全的「棄守」。
相對的,孩子因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感受到這樣的「方式」(即大鬧情緒)有用,因此每當有需求或不滿足時,就用這樣的方法,試圖在親子關係中獲得主導權。
父母也在這樣接連出現的互動序列中,逐漸地來到了一個「弱勢」的位置,形成了親子關係和角色上的錯置。
或許我們以為,這樣孩子是「得益」的一方,但在孩子還沒發展出自主判斷或決定能力之前,這樣錯置的關係,只會讓孩子表面「獲勝」,但內在卻可能是困惑和混淆的。
每個人都有需求存在,當然孩子也不例外,與小孩相較,大人可能會因為「現實感」(即能夠評估現實條件、需求等),而克制或調整了我們某些需求,但許多孩子還沒有發展出這樣的能力,因此當他們有需求時,通常就會「立即」發出,並試圖用各種方法想要「馬上」滿足,這時候身為大人的我們,有以下幾個部份可以做。
一、同理接納需求
基於每個人都會有需求,孩子只是比較直接的反應而已,有需求並沒有錯,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同理接納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是可以有需求的,而且我們也聽見了。我們可能會說「你好想要這個玩具」、「你很生氣,想要弄壞這個玩具」、「我知道你現在玩得好高興,不想停下來,不過...」。透過同理,通常會讓孩子覺得情緒被理解,而可能出現較為平緩的反應。
二、協助需求評估
接續我們需要協助孩子,覺察並評估自己的需求,這可能包含需求的必要性(如孩子年紀、使用頻率等)、滿足這個需求的限制(如經濟或使用能力、生活規範等),我們可能會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給比較大孩子玩的」、「玩具是拿來玩的,不是拿來丟地上的」。
三、發展滿足計劃
透過覺察與評估,或許孩子已經更清楚他的需求為何?是否需要立即滿足?或自己是否有能力滿足?接著就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透過某些方式或進一步的計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們可能會跟孩子這樣說「你要不要看看是否有其他類似的玩具,可以讓你玩,或是你要等長大一點再來買這個玩具」、「如果你很生氣想丟東西,你可以選擇丟這個塑膠球或抱枕」、「你急著要弟弟手上的玩具,先等一下,讓弟弟先玩,你先玩別的玩具,或是拿別的玩具問弟弟願不願意交換」。
透過如上的幾個步驟,我們要傳達給孩子的是「你可以有感受或情緒,也可以表達出來,不過不是每件事,都能照我們的想要的去做,因此你可能需要調整需求或用別的方式滿足需求」,又如我先前提過的,孩子的情緒是可以被接納與同理的,但行為還是需要有界限。
現在的父母真的不容易,不僅要顧及孩子的內在情緒、又要回應孩子的外在行為或需求。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