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邀到一個餐飲店上課,主題是情緒管理,由於配合他們開店的時間,所以早上的課是0730-1030,很特別吧!我大概是0710就到店的門口,結果店沒開,什麼人都沒有,直到0720才有一個督課人員到(他也不是員工),又等了一下,到了0725才有一名員工到場,結果他只說了「開門的人還沒有來」,他又跑走了,就這樣我又在門口等到0740才進到那間店,開始準備我的上課用品。如果你是一位「老師」,你會怎麼樣?
這個經驗讓我想到,生活中我們的許多情緒和反應,都是因為我們用某個角色來定位我們自己及與我們互動的人,所以才會產生較大的情緒反應。舉個例子來說,許多人因為認為自己是「爸爸」或「媽媽」,所以就覺得孩子理應「聽」他們的話;許多老師因為把自己擺在「老師」或「上位者」的角色,所以無法接受學生的反對或不同意見;許多助人工作者,因為認為自己是一個「心理師」、「輔導老師」、「社工師」等,所以認為案主應該向自己坦露所有的一切。
在上助人專業課程時,我常會問助人工作者,你們會詢問案主的個人訊息嗎?(如他們有多少家人、與家人關係如何等)答案通常是肯定的,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訊息,有助於他們的「專業」判斷。但是,如果我反過來問他們,如果是案主詢問你個人訊息時,你會回答嗎?我相信,許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當然,身為助人工作者,你會有你的專業考量。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專業角色底下,你所要傳達給案主的訊息是什麼?如果帶著這樣的專業角色,對你與案主的工作,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有多少時候,我們是帶著「專業角色」的面具與案主互動,但這些真的是助力,還是阻礙,另外再思考一件事,如果我們相信治療關係是帶來改變的重要因子,那麼帶著專業角色的你,又會與案主形成怎麼樣的關係?
當你身為助人工作者,你就帶著一個專業的角色,在助人歷程中,你是如何運用這個角色。今天的短文,我藉由個人的經驗,反思在助人工作中,我們是否被「角色」綁架,造成我們與案主間工作的困難。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夠為身為專業工作者的你,帶來一些省思,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你的分享,我們下次見囉!
近期活動:12/24「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僅酌收場地費300元,12/12截止報名)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