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跟我說,他覺得自己很糟糕、很想死,他恨身邊的所有人,甚至也恨這個世界,他不知道為何要活下來。另外,也有家長經常跟我說,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不和,經常跟人吵架,甚至是打架;一個伴侶跟我抱怨對方,經常無理取鬧、無故責罵;一個老師跟我說他工作的難處:家長過度保護小孩、親職功能不彰等。
跟你分享以上訊息,主要是想跟你分享,我們可以怎麼「解讀」這些負面行為,並採取適合的回應。
當接收到來談者傳達給我訊息時,我會停下來問問自己,他們告訴我這些,主要想傳達什麼,這也是我在訓練助人工作者時,常會問學生或實習生的事,透過這個問題的思索和了解,我想知道的是在這「外顯行為」背後,他的「內在狀態」是如何?
助人者長試圖透過這樣的理解與幫助需要的人,其實這也適用一般的人際關係,如果我們可以「洞悉」他人行為背後的狀態,藉此找到適合的回應方式,我們也更容易走過關係中的爭執或風暴。
我很重視家庭系統的工作,在我個人的實務工作中,經常是見孩子、同時也見家長,藉此同時獲知來自孩子和家長,他們互動「行為」背後的真正「狀態」。
這篇文章將整理行為背後所隱涵的內在狀態,將常見的歸為三類:情緒經驗、內在需求、衝突矛盾,這篇先談的是背後的情緒經驗。
以前述的例子而言,孩子打人、伴侶罵人、家長過度保護等等行為,其實背後都存在著許情緒。
如果我們只想直接控制、改變或是忽視這些行為,不去理解行為背後存在的情緒,多數時候這類行為都會一再反覆出現。
情緒是件「複雜的事」,它很主觀、沒有道理可言,情緒還可能有不同層次的出現,如果我們用只情緒概念來理解行為,可能會出現的就是,表面情緒的生氣、攻擊、憤怒,可能會帶來出現攻擊、責罵、自我傷害(一種對內的攻擊)等行為。倘若,我們只看到這部份,我們會反射式地出現回擊、回罵、斥責、控制等。
可想而知,這通常無助於解決對方的困擾,頂多只能壓抑或壓制了對方的行為,更常見的是處理不當,而帶來更大的衝突或傷害。
從情緒層次的觀點出發,我們除了了解這些對外攻擊或是對內自傷的行為背後,存在著這些表面的情緒外,我們更需要往內關注,理解這些情緒的背後,存在著更多深層的情緒,可能是受傷、挫折、自責、無力、無奈等,而這些情緒的外顯行為,可能就是哭泣、沒動力、不反應、消極攻擊、遠離我們等等。這些讓我們不舒服,甚至不知如何處理的行為,都在透露著他們內在深層的情緒。
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些行為背後所隱涵的情緒,特別是知道不同層次的情緒狀態,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接招」,找到適合回應他們的作法。
由於不同的情緒,需要不同的理解,但一般的原則是,我們需要理解行為背後的深層情緒並加以接納和回應,而不是只回應表面情緒,因為通常表面情緒都是對外、攻擊居多,如果我們直接回應,那麼得到的結果通常不是我們想要的。
下一篇我們會再談另外兩類的行為背後狀態:內在需求與衝突矛盾,下次見!
相關文章
你知道情緒分層次嗎?
正奇最新課程
「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即將開課~提供諮商心理師繼續教育積分)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