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告訴我他跟同學打架,他解釋自己的行為是:「我打他,是不想造成更大的傷害…」,此話一出,讓我很困惑、不解…,經過他的說明,又讓我覺得「有道理」。他怎麼說的呢?
他說在小五時,原本與一個同學很要好,在兩人互動的過程中,難免也會打打鬧鬧,雖然有幾次的肢體衝突,後來都平和落幕。但在小六一次吵架過程中,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對方說了一句話,至今都讓他覺得難過和受傷,而他們的友誼也在那次的衝突後畫下句點。所以在這次與同學的衝突中,他選擇了動手,而不是辱罵對方。
或許,這只是他為自己打人行為的辯解。不過,從他的經驗和說明中,讓我想到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沒有「動手」傷害對方,但語言的殺傷力仍然不小。「傷人以言,甚於劍戟。」很貼切的描述言語的殺傷力,不亞於刀劍。在從事心理劇治療時,經常發現許多人的演出中,會呈現出過去重要他人或是關係人的一句話,所造成的衝擊和影響,許多人在多年之後,仍然卡在語言重擊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中,這現象似乎印證了剛剛那位孩子的觀點。
你是否曾因一時的情緒,對家人或朋友說出了重話,例如,「你真的很沒用、我不想要你了、你真的很笨…。」從上面的例子和心理劇實務經驗中得知,這些重話是很有殺傷力和後作力。這些話造成的衝擊,不僅止於當下的負面感受,更影響個體後續對自己或彼此關係的看法。這類話語的影響力道,跟你們關係的親密程度成正比,也就是你們愈是親密,這些重話的影響力就愈大、愈深。
打人肯定不對,相較之下,罵人好像比較「可以」被接受,然而,看似不「傷害」對方身體的重話,對個體心理及後續狀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沒有人真的想要傷害我們親近的家人或朋友。
當我們處在情緒高點時,記得即時煞車,一時的情緒宣洩說出的衝動話語,或許當下覺得自己佔上風了,但真相卻是自己並不能因此獲得平靜,對方更是可能受到難以估計的傷害。俗話說「相罵沒好話」,當我們有衝突時,請給彼此一些時間和空間調整情緒,不要讓高漲的情緒「迫使」我們說出傷害彼此的話。另外,當我們與對方有衝突時,我們也需要為先為自己打預防針,明確告訴自己,對方的話語只是一時情緒,他並非真的這麼想,自己也別收下這些傷人話語,並受到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