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假日下午,我們家老大突然在遊戲的過程中,講了一句話「三字經」,讓我和太太都嚇了一跳,說嚴重也不是多嚴重,只是覺得怎麼會從他的口中講這樣的話,家裡沒人會這樣講…。
前陣子也有家長跟我說,他們家孩子目前小五,近日多次聽到孩子在家中講髒話,在學校裡也被老師糾正過,據孩子的說法,身邊很多同學都會講,而且他覺得只講一個「x」字,應該不算髒話,但家長已是一肚子火。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接觸的環境,除了家庭外,還有學校、安親班、才藝班、補習班等。另外,除了和家人一起外,孩子也會有更多的同儕互動,總之,進入學習階段後,孩子已逐漸從家中的「無菌室」,接觸更大的環境、更多的人。
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歷程,所以當孩子從外面環境帶回來一些「驚喜」,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對於孩子這些的額外「學習」,我們可以怎麼因應呢?
以下提供我個人面對孩子這類行為的一些觀點,供你參考:
語言背後:理解語言、文字的約定俗成
每個文化都有髒話存在,不過細究髒話的來源和意圖,不少傳達著對於人類行為、關係或性別的污名化。
以我們的俗稱的三字經國罵來說,它就充滿著對於人類性行為及性別角色的負面標籤,如果你有時間,或許上網查查,這當中還有存在著許多的「知識」值得學習。
不過我想講的重點是,髒話的背後明顯受到文化、教養等觀點和價值的影響。當我們聽到孩子說髒話的同時,其實是勾起我們許多過去學習、他人評價及社會(習俗)約束。
當孩子髒話一出,可能引發我們某些深層的焦慮,因此造成我們的過度「處理」,也就是說我們因為被負面情緒淹沒,而失去理智進行處罰或言語責備。這樣的舉動,當然會帶來孩子的反彈行為,使得原本單純處理說髒話行為,演變成更大的親子衝突。
當我們要處理孩子這類行為前,需要先平緩我們的負面情緒,才不會因為想處理A行為,卻帶來B困擾。
行為背後:看見孩子、同儕的次文化
許多時候,深究孩子說髒話的動機時,其實並不如我們想的那樣,即孩子時常是不理解髒話背後的意義,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只是在尋求認同,一部份是認同大人,因為在有些家庭裡,確實大人是會說髒話的,孩子覺得當他可以講髒話時,代表著他也長大了。
同時,孩子也是在尋求同儕的認同,因為周遭的朋友都講,如果我沒有跟著說,那麼我和其他人就不一樣,朋友也不會喜歡我。
以上兩種認同的尋求,都可能造成孩子說髒話,當我們能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時,或許我們就不會那麼生氣他說髒話。
我們也可以跟孩子談小時候的你,是如何尋求大人的認同、又如何找到你在同儕中的定位,基於理解孩子背後需求的分享,更能夠打動孩子調整他講髒話的行為。
話語背後:聚焦親子、人際的尊重關係
話說回來,髒話之所以成為髒話,一定有它不被喜歡的地方。不論是我剛剛講的基於人們過去的學習經驗或是文化中的污名,總之髒話就是會引發人們可能的負面情緒,而情緒又是很主觀的,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因此,關於說髒話這件事,或許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談,髒話不被許多人接受,更不被人喜歡,或許你接觸的同儕,能接受彼此間用髒話來「問候」,但這並不代表其他人就能「接受」這些語言的出現。
如果家長是不能接受這些語言在家中出現,我們可以向孩子申明立場和態度,請孩子尊重家長這種主觀感受和需求,另外,也可以跟孩子討論,他身邊是否所有同儕都接受這些髒話的出現。
如果不是,他也需要尊重那些不想聽髒話的同儕,當然,也必需尊重學校或安親班裡的老師們。
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談,當我們在表達語言時,也需要尊重聽到這些話的人,當有人不喜歡時,這些話就不應該在那個地方出現。我們尊重他有表達的權益,但他也需要尊重環境裡其他人的感受。
我在鄉下長大,髒話經常是大人見面時的問候語,小時候的我也會講髒話,但後來接觸的人不一樣了,原本的習慣也漸漸地改變了。
孩子跟你我一樣,都是隨著環境在成長和改變,當孩子講出髒話時,倒也也不用那麼驚慌,只要願意與孩子好好溝通講髒話這件事,找到調整之道,相信就不會是困擾了。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已額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