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一群老師討論到校園裡的師生關係,老師們提及確實有某一些老師比較容易和與同學們產生緊張關係。仔細觀察這類老師與同學們的互動,你會發現他們對於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有一些明顯的「特色」。
與老師們對話之際,也讓我想起多年前,我曾在學校中途班(即中輟生復學後集中教學的班級)授課的經驗。記得在一開始上課時,我與那些曾中輟的孩子,回顧他們的中輟歷程,從孩子們的表達中,我有一個發現,在孩子們諸多的中輟理由裡(包含家庭、同儕、學業...等因素),其中有一個引起我的注意,那個因素就是--老師。
在那8-10人的中輟學生班級中,竟有三個孩子,是因為同一位老師離開班級、出走學校的(當然,老師不是他們中輟的唯一因素)。據我所知,這個老師是學校裡的名師,許多家長都搶著要進這個老師任教的班級。
他是一個認真教學、用心帶班的老師,但這麼優秀的老師,怎麼會讓多位學生,因為他而需要中輟離校。從孩子口中得到這個訊息,我感到有些落差。這也讓我重新思索教育意涵、學業要求和師生關係等等的主題。
幾個孩子在過程中談及,這位老師對班上學生的要求以及對待他們幾位的方式,可以想見,他確實是一個認真教學的老師,因在整體教學過程中,他願意花費許多個人的時間,在幫助孩子們學習、甚至是補救。
但是,我也發現他對學生們的期待和要求,簡單來說就是學業和功課,能夠做好這些事的孩子們,深獲得他的讚美、肯定與接納。相反地,如果無法達成這個期待和標準,他就很難認同孩子,也會在有意、無意間,表現出對於孩子的排斥、否定,甚至拒絕他進班級。
回顧這個的經驗,我想當中一個最值得我們看到的地方是,這位老師在教學及與學生互動過程中,僅用單一標準(即成績、學業)來衡量和看待學生。簡單地來說,就是成績、學業好的就是好學生,如果不是的話,就排除在外。
由於我從工作開始,一路以來都接觸平均數以外的學生,早期是特殊學生、後來是身心有困擾的學生,從這樣的經驗中,讓我深深體會到,如果我只用單一標準來教導或看待學生,那麼站在學生的立場,他們很難有學習成就、達到要求標準;做為一個老師,我也會很難與學生建立關係,也無法獲得個人教學或工作上的成就感。
因此,我在多年的實務累積下,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當我愈能這樣做時,我就愈容易發現孩子的「努力」和「成就」,雖然有些未必是一般人所認同和肯定的。
舉例來說,我在帶領小朋友團體時,由於團體的時間不長(通常在12小時內就會結束),為了讓孩子更快的融入團體、並從團體中獲益,我在團體一開始,就會跟小朋友們說明「得分」的要領。
我會用如下的幾個「標準」,鼓勵孩子表現出來:「活動得分」、「專心聽,注意看」、「勇於表達」、「遵守規則」、「團隊合作」及「玩得快樂」等,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幾個標準,你或許會發現它們並非單一標準,而是來自於不同的向度。
如其中「活動得分」,比較像是一般的學業成就,這部份會因為孩子若比較有「能力」,而得比較多分,這像是以結果論英雄;「專心聽、注意看」比較像是學習的態度,希望孩子們投入學習的過程,也能夠被我看到,這就偏向歷程向度。
「勇於表達」這代表的是自我狀態的呈現,期待孩子們能夠勇於呈現自己;「遵守規則」則是讓孩子們學習到團體或組織裡的規範或框限,這也是孩子們成長歷程中,學習融入團體的重要能力;「團隊合作」則是期待孩子們能夠採取合作的方式,與周遭他人建立關係,或許能夠獨立得分的人,未必與他人有好的合作。
「玩得快樂」算是一個情意、情感向度的能力,希望孩子活動過程中,不論得分與否,都能夠快樂的融入學習和遊戲中,在團體中,我常會開玩笑的講,我看到你幾顆牙齒就會加幾分,這時候就看孩子會笑得很開心。
接著,我只要拿起自製的計分表,一個一個的為孩子加分。如此一來,任何特質的孩子都有機會被鼓勵到,也使得他們更有信心,更快樂地投入團體中。我所說的這些標準,有一部份是在日常生活裡,不被看重,甚至沒被注意過的表現。
就如我的另一篇文章「你忙著批評自己不夠好嗎?」一般,社會中存在著許多的價值標準,雖然說被社會大眾所看重的,從某個角度來說是「重要的」,但當你只用單一標準時,你會發現你是被框限住的,而如果你又僅用這唯一的標準來看待你的孩子或他人,那麼對方可能也會感受到受限、不被了解的感覺。
如果,我們在看待事情情或孩子時,(也包括對待自己或他人),都可以抱持著更彈性多元的觀點,你也會發現自己與身邊的人變得更輕鬆快樂,更自在了。
正奇最新活動
106/9/24「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106/8/18【個別諮商中的空椅子】--心理劇與完形的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