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變化大,就讀幼兒園的哥哥感冒了,過了兩天,換女兒出現感冒症狀,週一早上當她送女兒到保母家,也跟保母說了一下女兒的狀況,保母一聽顯得不悅,便開始細數她如何悉心照顧孩子,防範孩子感冒,小孩感冒她很捨不得...等語。言下之意,似有數落太太怎麼那麼輕易就讓孩子感冒了。
這類反應其實在這個社會並不少見,很多人都認定照顧小孩是「女人」的責任,據太太對保母的觀察,她覺得保母相當讚許我,認為我為孩子做很多、很照顧小孩,是一個沒話說的爸爸或丈夫,但平心而論,由於工作的時間安排,相較於太太,我對孩子的照顧,是相對少的。
這類傳統的觀念,常是根深蒂固,深究其背後的涵義,其實並站不住腳。華人文化傳統上強調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在外工作賺錢,女人則負責在家相夫教子。
但是,我們很清楚,隨著時代的轉變,傳統的男女分工,早就被打破。但許多傳統的觀點和價值,卻還是持續影響我們的生活,或許這些觀點,在過去的時代中,有其存在的文化脈絡,但隨著生活、家庭形態的改變,持續「保有」、「維持」它,就顯得沒有必要,但這些觀點卻持續壓迫著特定的人或是性別。
這些傳統的觀念,諸如「照顧小孩是女人的責任」的態度,這背後也隱含著「家庭沒有照顧好,是女人的錯」、「小孩和家庭不歸男人『管』,男人是沒責任的」、「小孩生病、受傷是媽媽沒有照顧好」等等觀點。當我們深究這些論點的背後,我們會發現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如:
雙薪家庭的社會中,為何家庭和小孩仍為女性的職責?
基於角色楷模與學習,孩子的教養責任,是否應該落在女性?
透過家庭分工、互動,我們想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麼?
傳統家庭或教養觀點,是否應該持續壓迫女性?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想想,如:
男人一定要主外嗎?當個家庭主夫是否是弱者?
家庭經濟重擔,是否應該落在男人身上?
男人一定要成為一家之主嗎?
談到這裡,讓我想起心理劇創始者莫雷諾提到的「文化遺產」(cultural conserve),他表示這些部份的形成,在一開始對個體和文化來說,具備穩定和支持的作用,但隨著環境轉變和時間的遞嬗,如果它們沒有機會透過自發和創造重新「解凍」的話,它們就會從原本對個體(或社會)的有益的形式變得有害。
而這些前人過去所創造、發展的規範和傳統,需要有機會重新被「活化」起來,簡單的來說,就是這些規範和觀點,需要隨著不同的時代和環境,進行重新的思索和調整,才能持續有益於個體和社會。我可以理解太太在無形中,所承受到的壓迫和責難,也希望這些看見,可以讓太太感受到我對她的理解和靠近。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已額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