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今年要上小一了,最近剛好有時間,且也覺得以他的年紀,應該開始教會他使用電話,所以開始拿起家中的電話,跟他說明如何撥打電話。
於是我只能先將電話筒掛掉,重新教兒子撥打,不過,也因此發現,剛剛那短短的幾秒中,電話聲音卻那麼的不同,我驚覺,原來我原本以為很簡單的打電話動作,過程中卻需要區辨這麼多種不同的聲音,才能夠正確的完成撥號的動作,但這個簡單動作還沒完,如果要真正撥通,我還需要教導兒子,從話筒中確認另一種撥通的聲音,甚至是當沒有人接電話,等太久時還會出現語音(類似:你現在撥的電話沒有回應,請稍後再撥…)」的聲音…。
這段經驗,也聯結到我前陣子,嘗試教我媽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經驗,當我拿起手機開始要說明如何找到line軟體時,就發現當中有許多的「小」動作需要完成,諸如滑動畫面找到主頁,或是放line軟體的頁面,接著需要用手指正確地點擊line圖示…等等。
少了當中任一個步驟,或是無法變通當中的步驟,就會發現要執行的動作就是卡在那裡,完全無法執行,我們以為「簡單、容易」的傳訊息動作,更別說要上傳圖片或檔案。
在教兒子打電話及我媽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我突然有了新的體會,或許很多我認為「非常簡單」,甚至「不需要用大腦」做的許多事,對其他人來說,卻很有可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因此,如果在教導他們時,我無法更細心地去觀察、區辨當中的許多差異,或是自以為是的用我非常熟悉,甚至是完全屬於自動化的動作,去教導他們學習這個行為,那我想要他們學會這些新技能就更不容易了。
再者,若在教他們的過程中,因無法理解或體諒他們的困難,用了指責或批判的方式來對待他們,那麼原本美意、良善的教導,就會變得一點也不愉快,甚至漸漸破壞彼此的關係。
用同理心待人的簡單道理,我們都耳熟能詳,但要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最親密的家人,或是同事、下屬,都很可能不經意忽略了。先理解別人遇到的困難為何,而不急一直給建議與指導,才是比較理想的溝通方式。
正奇最新活動
「與我的空椅對話」助人工作者的空椅體驗
「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