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做,就應該做的更好?這個看似合理的鼓勵或要求,卻可能會造成對方的壓力,甚至是壓迫式的期待。
一位朋友說:「家人或老師經常告訴我,你明明能力很好,怎麼不做更好的選擇。或者是,你能力那麼好,你可以做更多的準備、選擇更好的學校;你的條件那麼好,你可以選擇更好的對象,怎麼會屈就現在這個人。
(1)只見表面成就:
許多人在做這類要求時,只看到某人呈現出的成就,卻沒看到他背後的努力,因此,就會不斷地要求這個人做更多,從未看見他們已經付出的努力與艱辛。
當他們在被要求和期待時,就會覺得壓力和壓迫,最後會變得疲累和沮喪,因為他們總是需要不斷的努力和付出,雖然可能會被肯定,但卻不被允許放鬆和休息。
(2)評價性讚美:
有些人會或有意或無意地運用讚美,來達成讓對方為自己做事的目的,如你真的美工做得很好,所以我下次的宣傳就麻煩你了。這類的讚美看似在肯定對方,但其實是另有目的;
(3)忽略真正感受:
這部份的盲點,是因為用了某些社會的標準或價值,來代替另一個人做選擇或決定。我們或許會告訴這個人,你可以做得更好或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卻忽略了這個所謂的更好、更適合他的選擇,其實只是基於某些社會標準和評價,並非真正適合於這個人、或是這個人想要的。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雖然你知道對方看到你的能力,但卻沒有看到你的努力,因此希望你做得更多;或是對方有意、無意的用了「讚美」、「肯定」的語言,但卻操作了另一個「壓榨」、「利用」的目的。
或對方因為「看重」你的條件,卻用了某些的社會標準,如經濟、社會地位、社會價值等,幫你做了「符合」你條件的選擇。對方這些說法或作法,表面看來都是為你好,他們也真心認為是為你好,但缺少了對你的了解和尊重,而造成你在接收這些訊息的困擾。
基於如上的了解,我想下次當我們覺得身邊的某個人真的很不錯,而我們又覺得他做出的選擇或決定,並沒有「符合」我們的「預期」時,或許我們不該那麼快就提出了我們的意見和看法。我們可以有如下的幾個動作和考量:
- 看見他們能力,更看到他們的付出和努力,因此,對他們的狀態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
- 看見他們成就,更看到他們的感受和心情,因此,對他們的情感有更多的覺察和疼惜。
- 看見他們選擇,更看到他們的渴望和需求,因此,對他們的選擇有更多的尊重和肯定。
總之,當我們在提出對他人的期待和要求前,多停下來了解對方,或許就能夠找到更適合表達我們「意見」的作法。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你在與周遭他人互動時,能夠多一些覺察與同理,少一些主觀與壓迫。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額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