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從事助人技巧的教學,在教導初學者的歷程中,我們會讓學生透過簡單句型的練習,做出基本的會談樣貌。隨著教學經驗的增加,我愈來愈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語言的影響力遠高過於語言。
我想從教學經驗和常見的親子互動困擾,談談如何從非語言角度來了解孩子或是你的朋友,礙於篇幅,這次先說非語言觀察的重點。
由於非語言不像語言一般,能透過「明確」的表達,因此,我們需要從以下的幾個角度,透過非語言來了解,對方是否遇到困難或有說不出口的話。
基線:觀察非語言的概況
基線我們可以用行為治療中「起點行為」的概念來看。每個人對於相同的刺激,可能都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即使有類似的,但還是會有個別差異。
當我們要透過非語言來了解一個人,我們可透過觀察他們在相關事件中的一般性反應,藉此來評估這個人的常態行為是什麼。
舉例來說,當在從事遊戲治療時,我會觀察孩子進遊戲室時的初始反應,來了解這個孩子與人的關係,或是對於環境的反應,如果孩子一進治療室,就到處走、到處碰,那麼我就可以推測這個孩子對於環境的投入速度是比較快的。
基線期非語言的觀察,通常是我們了解對方的基礎。一般,我們也可透過觀察孩子的睡眠、飲食的習慣,或是某些遊戲或學習的行為,來了解他們的非語言概況。
集群:看清非語言的脈絡
如剛剛所言,每個人或許對於同類刺激,會因為個人狀況和條件差異,而出現不同的行為反應。所謂透過集群來判斷非語言,指的是我們需要綜合、歸納幾個非語言行為,判別它們是否共同朝向一個目標。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平日在回家路上,總是嘰哩呱啦地講他學校裡發生的事,但今天卻鴉雀無聲,而你又看到孩子臉上掛著不悅的神情及垂頭喪氣的姿態,那麼從這幾個群集的反應來看,你大概就可以判斷出孩子應該「有事」。
透過集群或是綜合一小段時間的觀察,你比較可以發現孩子或周遭他人非語言所展現出來的「意義」。
改變:抓住非語言的重點
在遊戲治療中,由於孩子的語言表達很少,因此,當我們需要判別孩子是否從遊戲中獲得「助益」時,非語言的觀察就非常重要。通常我們會去觀察,孩子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是否呈現出非語言的改變。
舉例來說,孩子從一開始無法單獨與我們進遊戲室,到後來變得迫不急待的衝進遊戲室,我們就可以透過這個進遊戲室行為的改變,很清楚地判斷,孩子與我們的關係有改變。
在一般情況,當我們要透過非語言判別對方是否「有事」,非語言的「改變」通常是最重要的部份。
當然,這部份需要配合我們一開始說的基線行為的概念,當我們了解對方習慣性的非語言反應是什麼,那麼當這個行為反應有「變化」時,我們就能夠藉此推斷對方的狀況。
透過如上的三個向度來判別非語言代表的意涵,通常能幫助我們在關係上有更多的覺察,舉凡親子關係、家人相處及人際互動等,更有甚者,也可以將這些概念運用於組織凝聚、公司運作及業務推展。
總之,將非語言運用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下次我們再談談,我們可以從那些非語言項目,觀察人們態度、狀態或意向上的改變。我們下回見!
正奇最新課程
「與我的空椅對話」助人工作者的空椅體驗 (把握早鳥優惠~)
「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諮商心理師繼續教育積分已申請!)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