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過程中,我們經常教導孩子許多知識,包含物品的名稱或功能、事務的是非或是行為的對錯等等,但我們也需要回過頭來,跟著孩子一起重拾過去我們曾經熟悉卻早已遺忘的生活方式,「活在當下」就是其中的一項。
與孩子一起工作的人,經常會發現,當孩子進到遊戲室,你想與他談過去這週發生過的事,或是討論未來生活需要的計劃,對他們來說都是困難的。孩子們最常展現的是玩他們想玩的玩具,扮演他們想要遊戲角色。過去發生的事,既使再大、再難,對孩子來說,也不常成為他們在遊戲室裡的焦點;同樣的,未來需要做的事,就算是需要許多的思考和評估,也不會在他們當時的考量中。孩子遊戲室裡的行為,可能對於許多急著要他們「改變」的大人來說,像是搞不清楚狀況、弄不清楚重點,但這就是孩子的「特長」,也是值得我們大人學習的地方。真正的活在當下,過去發生的事件、未來需要的計劃,在遊戲的當下,什麼都不存在,只有開心、快樂的投入遊戲的歷程。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慢慢的失去這個能力,能夠「不費力」的停留在此時此地。所以,我們經常在吃飯時,腦海中盤旋著接著要完成什麼事情;在休假旅遊時,想著假期結束還有那些工作等著完成;在陪孩子遊戲時,想著這個玩具可以訓練孩子那些能力。隨著這樣的習慣出現,生活中許多的事物,漸漸失去了原來的本質。在長大之後,我們變得無法將我們的專注力,放在當下。
在心理治療學派中,完形治療特別注重個體此時此地的經驗,它有一個練習活動,正好可以幫助失去這個能力的「大人們」,有機會透過練習,將自己的專注力拉回生活中的當下,這個練習叫三界覺察。所謂的三界,指的是內、中、外界,它的定義和作法如下:
內界覺察
內界覺察可以簡單用身體為界限,它指的是對身體內部及情緒感受的覺察,而身體內部包含體內的器官,如胃(或腹腔)、肺(或胸腔)、心臟等,或是身體肌肉,如肩、頸、腿等的覺察。它的覺察描述可能是「我感覺到我的胃在抽動」或「我感覺到我的肩膀很酸(緊)」等。
外界覺察
外界覺察意指相對於內界,它指的就是覺察身體外的世界,管道包含觸覺、聽覺、味覺、嗅覺、視覺等。我們在做外界覺察時,乃將專注力放在某個個體與外界接觸的管道上做覺察。舉例來說,當我們嘗試用視覺來覺察時,我們會用眼睛觀察我們所看見的東西,如用眼睛觀看我們的手掌,我們開始試著描述手掌上的紋路、顏色、線條等,描述語可能是「我看到有一條彎曲的線、這條線又叉出另一條更細的線…」
中界覺察
中界指的是透過內外界覺察之後,將這些訊息傳至大腦,接著大腦對於這些刺激所給予的理解或看法,所以它包含一些思考、判斷、比較、評價、規劃等等。簡而言之,中界指的就一般的認知或知覺部份。它的描述語可能是「我剛剛在和小明說話時,是不是說的太重了」或「我下週有一份大報告需要完成,時間好像會來不及」。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當用內、外界來進行覺察時,我們會停留在此時此地,可能是身體內部感覺或是身體外界的覺察。當用中界來覺察時,我們經常就會聚焦在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或是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在進行三界覺察時,我發現內、外界覺察,因為是「活在當下」,所以焦慮度比較低,但當進行中界覺察時,因為想到過去做錯的事(或是沒做的事),或是未來想要做的事,所以焦慮感明顯的上昇。當然,中界的覺察並不是一無是處,生活中有許多時候,也是需要做這樣的考量和判斷,只是長大之後的我們,經常讓自己的生活,只停留在這個的角度中,因而很難活在當下,也充滿著焦慮。
今天跟你分享完形治療中,一個可以讓你比較容易停留在此時此地的作法,有機會停下來試試看三界覺察,希望你也能透過練習,讓你能在需要的時候,比較快的回到「當下」,你會發現你的感受改變了,你的生活品質也截然不同。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你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見囉!
近期課程:
2017.2.25~2.27【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