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談到一位家長,對於孩子的生活事務毫不在意與毫無作為,在與孩子會談時,也從孩子口中得知,他感受不到媽媽對他的照顧和關心,讓孩子很傷心、難過,老師們很困擾要如何與這樣的家庭一起工作。
其實帶出這個實例,我想跟你談的是負面行為背後,除了情緒經驗與內在需求外,另一個常見的狀態,就屬如上的困境—衝突矛盾。
據老師後續的闡述得知,這位家長過去也是生長在一個「問題」家庭中,她從原生家庭中得到的經驗是忽視、疏離、需要自立自強,當她組成家庭後,也沒有從伴侶那裡得到「足夠」親密關係和支持,最後也走到分居、離婚的結果。
之後,她開始了自己追求「愛」的旅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並未被考量在內,於是了就成了我們見到的親職功能受阻的結果。
從該家長負面行為來看,是屬於另外一個內在的困擾狀態—衝突矛盾。當個體卡在一個內在的衝突狀態時,經常會因著這個困擾,而出現負面行為。
一般來說,有幾類的衝突矛盾會帶來負面行為:
(1)不知所措
當我們遇到困境時,卻找不到相對應的處理作法,經常會處於卡住的狀態中,而出現負面的行為,舉例來說,當一個孩子被取笑,但卻無法找到適合的言語來回應同學時,就會直接出現肢體攻擊的行為。
(2)無力因應
先前我談過,當生活中的挫折過多,雖然努力因應,但卻還是無法克服時,就會出現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內在衝突,最後得到習得無助的結果(相關文章:做事沒有動力,到底怎麼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會出現的負面行為可能就是「放給他爛」,這樣的行為,給人的印象可能是很糟糕、很負面,也因為毫無作為,甚至影響他人。
(3)內在矛盾
回到我們剛剛談到的家長,當他要照顧孩子時,卻無法從過去的生命經驗中,「檢索」到被愛的經驗時,他的內在會產生衝突或矛盾,表現不符一般人的預期,也容易被解讀為「負面」行為。
當我們處於卡住狀態時,經常會很焦慮,而無法展現出平日應有的水準,甚至會出現失控的行為,這些狀態的展現,就如我們經常所見的「負面」行為。
當深究背後的因素,我們會發現他的深層內在,其實並不想要這樣,但他通常就是做不到他想要的樣子,或是符合他人的期待。
回顧最近這三篇文章,當我們能夠聽見或看懂,一個人出現這些負面行為的背後原因時,其實存在的是更多情緒、需求和衝突,這會幫助你更慈悲地理解對方,而有更好的回應方式。
相關文章
看見負面行為背後(一):情緒經驗
看見負面行為背後(二):內在需求
正奇最新課程
「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尚有名額~歡迎你的報名!)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