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十幾年來的諮商工作中,正奇最常與「小馬達」一同工作,小馬達就是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症的孩子(會被稱為小馬達是因為他們經常動個不停),要陪伴他們成長,父母和老師都需要費很大的力氣,過程是極其辛苦,但如果我們夠了解這類孩子,其實孩子本身也非常辛苦。
在實務工作中,我注意到小馬達會隨著年級的增高,對於學習的動機就愈低落,所以經常有父母會跟我抱怨,他們的孩子做事虎頭蛇尾,或甚至對於任何學習都沒有興趣。很明顯的這類的孩子是處於低自我效能,從理論及實務觀點來看,自我效能的高低影響了人們對於事務的動機、自我期許、自信心及心力投注的持續度等。
從前述理論可知,如果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那麼就可以提昇學習動機、自我期許、自信心及持續力等。根據Bandura的觀點,自我效能有四個來源,我根據這四個來源,提供你增進孩子自我效能的可行方向。
一、成功經驗
影響自我效能最有力的因素,就是曾經有過的成功經驗。要從事某個特定任務前,如果過去曾有成功經驗,那麼他就愈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任務。因此,父母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需要讓孩子在生活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成功經驗,那麼孩子就愈相信自己可以有所作為。對小馬達來說,由於過去已經在在著許多負面、不成功經驗,所以或許需要從小小的成功經驗開始做起,這樣才能夠逐漸的累積並提高自我效能。這當然父母師長的「看見」,協助小馬達看到自己的小小成功經驗,並給予大大的鼓勵。例如,準時繳交作業、等大人說完話,才表達自己的需要,而沒有插嘴...等等。
二、替代經驗
所謂的替代經驗,指的是看到別人成功的完成某事,特別是看到與自己有類似條件(可能是能力、基本條件等)的人成功。當類似的人成功時,人們內在就會想到如果他們做得到,我也可以做得到。以這點來說,父母要提高孩子自我效能,需要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觀察、學習同儕(或手足)的成功經驗,在早期的社會中,父母會透過大孩子去教小孩子,他們應用的也就是這樣的概念。這部份的焦點不是在於比較能力高低,而是以鼓勵的角度去激勵孩子,所以要找的學習對象是能力條件都與孩子相當的人。
三、口頭說服
口頭說服是透過周遭他人來提醒人們,他擁有達到成就(功)的能力。這就像我在之前文章中的提醒,透過持續地聚焦、肯定孩子已有的正向行為(不是一再提醒孩子,他沒有做到的行為),讓孩子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也能夠做到。在生活中有幾個角色的口頭說服都是很有力的,包含父母、老師、同儕或治療師等。
四、生理(情緒)激發
當人在無法完成某些任務時,經常會感到焦慮、恐懼等,生理上也會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甚至是冒冷汗等。相反的,當一個人能夠勝任、有能力完成,他是處在一個自在、輕鬆的生理和情緒狀態中。許多父母的過度提醒、緊張和擔心,經常是為孩子帶來更多的焦慮和無力。因此,從生理和情緒的激發這點來看,父母要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需要父母自己處在一個放鬆、自在狀態,同時也試著幫助孩子透過不同的方式來放鬆身心、減低壓力,也就是讓孩子經常處在勝任的生理和情緒狀態中。
父母們除了調整自己身心狀態外,也可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態度,以正向、支持與肯定的口吻,鼓勵你的孩子,並停止以負面、指責的方式要孩子達到要求,你會發現你和孩子相處的氣氛不同,孩子是受到你的鼓舞的,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正向期許與肯定,你也會發現,孩子更能接收你正向的對待與鼓勵,他因而表現的更投入,更願意努力。只有你先相信你的孩子很不錯,並看見他表現不錯的地方,你才能更正向的對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才能表現的更好。
自我效能高低影響人們許多層面,包含學業表現、生涯選擇、工作表現、壓力因應,甚至是身心的健康。許多孩子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造成自我效能低落。孩子並不是故意的,有時候是生理的限制所致,導致他們也過得很辛苦。因為,誰不希望被人肯定,並能生活的更輕鬆。
而父母與師長就是孩子最大的後援,唯有你的愛、接納以及鼓勵,可以帶給他更多的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本文試著根據理論及實務經驗,提供你提昇自我效能的參考作法,希望對你有幫助,我也要向你說聲辛苦了!孩子們有你真好!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