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與我討論行為增強時,都會有一個擔心,他們會說持續應用增強物來引發孩子的行為,可能造成沒給孩子增強物,該項行為就不會出現,這就像海豚訓練一樣,只要不給魚吃,海豚就不跳火圈。在實務工作中,確實有家長跟我提到,他原本應用增強原理,給予零用錢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後來發生孩子在家中做任何事,都會跟父母要錢,孩子出現類似這樣的詢問,如倒垃圾可以得多少錢、洗碗的費用是多少等等,而這確實是一項行為治療可能帶來的「負作用」。
行為出現階段
自發執行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從原來的外塑行為,漸漸的轉換到自發執行,也就是漸漸的能夠自己執行目標行為,而不是單純只因為增強物執行目標行為。這個階段的增強物不是因為孩子出現目標行為給予的,而是因為他的「自發」執行。
樂在其中階段
同樣的,第三階段出現時,家長還是需要給予孩子獎勵,不過這個階段的增強物,相較於第一階段,更適合用社會性或活動性的增強。另外,你也可以跟孩子討論,他如何給予自己肯定(即自我增強部份),這樣孩子更能夠逐漸的從外塑走向內發。
任何行為的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行為治療提供了一些初始階段可行的作法,但正奇在這幾年來實務工作中一直相信,不論任何行為的改變,都與我們在環境中關係的改變有關,也就是我們在執行這些行為改變或訓練的過程中,也要思考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如何調整,才更能夠促成這些行為改變的成功。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你的分享。
http://www.doctseng.com/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