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我們得到遺傳的基因,因此長得像我們,也可能跟我們一樣有類似的特質,另一方面也透過教養,獲得我們的各式的生活態度。孩子就在這先天與後天的交互影響中,長成我們所見的樣子。
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
孩子經常是我們的翻版,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與反應,也能幫助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和模式有更深入的覺察。而覺察經常是改變的第一步,所以透過對孩子的了解,也能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盲點,進而開始思考改變的必要性和方向。
以我為例,透過對女兒在陌生環境反應的觀察,就像我從鏡中看到自己的行為一樣,這也提醒我在人際上的反應就是如此害羞、內向,於是我開始思考,我是否應該有所改變。
真心接納彼此的樣貌
當我們從觀察孩子行為時,發現自己如實的面貌時,接著我們需要做的是,真心的接納自己這部份的存在,而不是否認或拒絕看到它,唯有發自內心的接納,這部份的自己才能夠慢慢的調整和改變。
同樣地,當我們看到孩子擁有與我們相同的特質時,我們也要發自內心同理孩子,知道他們在這項特質下,可能會面臨的難題,透過我們的理解,孩子也才能漸漸接納自己這個部份,未來才有調整和改變的可能。
曾有家長跟我分享,由於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最不想要的特質,因此他排拒了自己的孩子,就這他做這個動作的同時,他也否定了自己擁有的這個部份,使得自己不僅無法改變,親子關係也處於極度緊張和衝突的狀態,因而兩敗俱傷。
為自我行為著手改變
也有很多家長對於孩子遇到與自己有類似的困擾感同身受,經常急著跟我討論如何改變孩子,讓孩子不受與自己類似的苦。但親子之間,經常有連動的關係,當父母自己還無法走出困境時,就想要幫助孩子脫離困擾,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以先前曾提到的那對人際退讓、無法拒絕別人的母子為例,當媽媽想要孩子學習有界限的人際,並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時,如果媽媽不改變,仍是持續用同樣的方式與人相處的話,那麼要求孩子能夠調整人際的反應模式,就愈加的困難,孩子年若是愈小,這樣的連結會愈深,也愈沒有能力改變。
因此,我與媽媽的討論,如果要幫助孩子走出目前的人際模式,或許從媽媽自身的調整做起,會是比較可能的方向,因為當媽媽改變時,她傳遞給孩子的人際訊息,會是自我肯定、立場堅定的關係模式。
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透過觀察,模仿媽媽的人際行為,另外也能夠從媽媽人際自立中,感受到自我伸張的力量。簡單來說,想要幫助孩子改變,先從自我改變做起。
先前曾寫過一篇「你就是孩子的原稿」,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跟你分享的主題,也有類似的隱喻。當我們印出去的資料有誤時,我們不只是急著去修改影本,或許更根本的作法是回來修改原稿。如此一來,在後續的印製過程中,才能夠真正的印出正確的影本。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過得好,不可諱言的,我們對孩子具備相當程度的影響力,當我們希望改變遺傳特質帶來的負面影響時,可先從自我覺察做起,並接納彼此某些特質存在的事實,藉由我們的改變,來鼓勵並促發孩子的改變。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額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