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媽媽帶著還在讀小學的孩子來找我,除了孩子近期出現上學的困擾外,她目前最大的困擾是,孩子經常會因為別人不順他意,就出現很大的情緒,如他很晚了還想玩玩具,如果不讓他玩,就出現哭鬧行為;在百貨公司裡,吵著要買他想要的玩具等等。她憂心的我該怎麼辦?在實務工作中,有許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困擾,關於這部份行為的處理,其實說來簡單,只是有一些概念需要釐清,有一些動作需要執行。
我們先來談談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其實人天生就會有需求,當需求未被滿足時,就會因為受挫而出現情緒,或是是難過、生氣或沮喪等等,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在親子關係中,當孩子無法得到他要的東西(或做他想要的行為)時,他會開始出現情緒反應,這個時候父母的回應,決定了孩子後續遇到類似事件的反應模式。舉例而言,像剛剛那位媽媽,如果在孩子用哭泣方式,試圖讓媽媽滿足他的需求時,家長如果為了不讓他繼續哭下去,就買了玩具給他,那麼孩子在這互動中,得到的訊息是:「只要哭,就能夠得到他想要的」。這樣的互動模式就被建立下來,未來當他有需求時,他就會重複用這樣的方式來達到他的目的。但是,我們很清楚,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行為模式,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遊戲治療的概念,面對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的超線行為,我們會採取「設限」的作法,簡單的說設限就是為我們關係中的行為或互動,設下界限或限制。設限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的態度是情緒可以被接納,但規範或規則還是必需執行。如果我們沒有進行設限的動作,孩子會在生活過程中,持續的出現超線的行為,這不僅為親子關係帶來困擾,也都孩子與其他人的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當孩子因為需求受挫出現情緒反應時,父母較常會出現兩類行為,其一是害怕孩子的情緒,出現順從、直接滿足孩子需求的行為,這造成孩子後續反覆出現這樣的行為模式;另一類的父母因被孩子的情緒影響,自己出現情緒反應或責備行為,因此讓孩子受到驚嚇,後續出現不敢表達自己需求或是產生自責,一類是孩子因為被父母情緒性的嚇阻,情緒更為激動。在執行踩線過程中,比較理想的作法是,父母能夠採取「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來回應孩子,也就是父母能語氣堅定且情緒平和的口吻表達立場,並以同理接納的態度,來回應孩子的情緒,但不因為孩子的情緒,就出現直接滿足他需求的行為。
如果過去的親子關係是處在「失線(限)」的狀況,當你開始設限時,孩子在短期內可能會出現更大的情緒反應,甚至是失控行為,但記得這是必經的歷程。隨著你每一次的堅持,你會發現孩子失控的情緒反應時間,將會越來越縮短。因為他會發現,他的情緒反應,如哭鬧行為,並不會達到他的目的,因此也不會再以哭鬧來控制父母。但是,孩子依舊會有失落...等情緒,這都是正常的,我們別忘了提供接納與鼓勵。
只要你能夠溫柔而堅持,你與孩子的互動關係就會改變,孩子會漸漸的學習到行為的規範或家庭的規則。其實溫柔的堅定,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也適用於你與其他人的關係,如果你經常困難於跟他人說「不」,那麼,溫和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並讓他人明白你的堅持,避免失衡的關係對你帶來的負面影響,你也會更快樂!
近期活動:12/24「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僅酌收場地費300元,12/12截止報名)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