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 近期開課
  • 近期邀約
  • 關於正奇
    • 我的故事
    • 學經歷
    • 服務項目
    • 學員回饋
    • 課程回饋表
  • 講座主題
    • 輔導知能
    • 親職講座
    • 企業培訓
  • 專業分享
    •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
    • 滋養親子關係
    • 大眾心理健康
    • 企業組織攻略
    • 輔導專業札記
    • 正奇心情隨筆
  • 與我聯繫

讓關係更靠近:從幫忙的行動談起

1/9/2018

Comments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前幾日,我要求兒子收拾他手邊的玩具並換裝準備出門。兒子收到一半,因為我的催促,情急之下,他提出要我幫忙收玩具的請求。於是我接手收拾,為了趕時間,且認為只需將玩具收進盒子就好,所以一股腦兒地,將地板上所有的玩具,全丟進盒子裡,並放回架上。兒子這時看見我這樣的動作,出現大叫、大哭的情緒,表示我沒有將玩具收好,要我重新拿出來收…。
圖片
這是我和兒子發生的事,不知道你看到了什麼?雖然我「幫忙」兒子收玩具,但最後卻得到一個負面、甚至是攻擊的回應,當下我覺得「冤」,但也知道兒子很「氣」。
 
好心幫忙卻弄的兩敗俱傷,當然這不是我希望的,更不是兒子想要的。繼上次跟你分享幫忙他人的態度之後,今天想透過我對兒子幫忙的「案例」,跟你談談當我們採取行動要幫忙別人時,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
 
先己後人
從剛剛我與兒子的實例來看,仔細回顧我當下的狀況,在幫忙時,其實我是心有旁騖的,因為準備出門有許多事要準備,兒子沒有將收玩具的工作做好,要我協助處理,而我又有其他事要做,因此在幫忙他的過程中,就出現急就章的行為,最後造成負面的結果。
 
在工作場域中,或許你也曾看過一些人,自己份內的工作並沒有完成,卻跑去「幫忙」別人,從某個角度看,他是犧牲自己來成就他人,但這樣的做法,對於自己或是被幫的人來說,都未必會是一件好事。
 
因為工作總會有責任歸屬或流程動線,當你還沒有將自己的部份完成前,就跑去幫忙別人,這可能為組織或產線,帶來其他的問題。且這樣的作法,對於被幫的人來說,可能也造成壓力,甚至帶有自責的情緒(當幫忙者因為工作沒做好,被究責或處罰時,就會造成被幫的人連帶需要為他的行為負責)。
 
因此,在幫忙前,最好是先完成自己的工作,再進一步協助他人,如此才不會造成彼此的壓力,達成幫忙的美意。
 
清楚方式
在幫兒子收拾前,其實我沒有特別注意,他用什麼規則在收玩具,或許對他來說,他的收法是有意義的,但我沒有問過他,就用自己的方式幫忙收拾,得到最後我兒子大崩潰的結果。這個經驗告訴我,在我們幫忙別人之前,需要更清楚的知道,對方是用什麼方式在做他們的工作,如果我們要幫忙,最好就用他們習慣的方式,如此才不會造成後續的困擾。
 
當然在工作上,或許你覺得除了對方的作法外,應該有更好的方式,但如果你是站在幫忙的角度,尊重他們的方式,通常會是比較好的,若你真的很想要用你自己的方式,那麼請花一些時間跟他們好好討論,如此才不會讓他們覺得你愈幫愈忙。
 
有始有終
當你決定要幫忙一個人時,請記得答應要做的事,就要有始有終的將它完成,之後才交還給對方。因為,當你告知對方要幫忙時,他們已經將這部份的工作規劃做了調整,或許是進行的方式或時間的安排。而如果你幫了一半,就抽身不做的話,對他們來說,會是一件很困擾的事,這樣的情況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來亂」的,並不是真心想幫忙。
 
當然,在答應的當下,你可能覺得你可以做到,後來又有突發狀況產生,造成你原來承諾的事(即要幫忙)無法達成,這時你就需要真心的告知,並向對方道歉。只是這樣的事,最好盡量不要發生(或是最好別發生)。
 
人與人間的相互幫忙,有助於彼此關係的增進,但當你採取行動幫忙前,如果能夠事先考量如上所提的幾件事,並將它們做好,這樣就比較能夠讓你真的幫上對方,而不是愈搞愈亂。
 
希望我對兒子做的事,不要發生在你的工作上,也期待透過我這樣的分享,能夠讓你在幫忙朋友或同事的過程中,雙方都能夠充滿愉快和感激,而不是憤怒和怨懟。

相關文章
讓關係更靠近:從幫忙的態度談起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作者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存檔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分類

    全部
    企業組織攻略
    大眾心理健康
    正奇心情隨筆
    滋養親子關係
    輔導專業札記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Photo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from ulisse albiati
  • 近期開課
  • 近期邀約
  • 關於正奇
    • 我的故事
    • 學經歷
    • 服務項目
    • 學員回饋
    • 課程回饋表
  • 講座主題
    • 輔導知能
    • 親職講座
    • 企業培訓
  • 專業分享
    •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
    • 滋養親子關係
    • 大眾心理健康
    • 企業組織攻略
    • 輔導專業札記
    • 正奇心情隨筆
  •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