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助過動的大孩子的過程中,我經常發現最難的部份,在於引發他們「做事」的動力。許多有這樣困擾的孩子,到國小高年級之後,對於學習、生活,經常是失去向前的動力,這樣的狀況從學習開始,之後延續到人際、師生關係,最終至影響核心的自我概念。
不過提醒你,習得無助的形成經常是長時間的累積,當我們試圖翻轉這樣的心態時,勢必是需要時間的。而由於這樣心態的形成,造成個體出現「不為」的反應,因此,在自助或助人的過程中,啟動「行動」就是最核心和有力的作法。
理解心理狀態
從習得無助的實驗及生活實例中,我們能看見,人們出現習得無助的情形,是因為過去重複的反應達不到想要的結果,而最終形成無奈、無力的感受。
但我們也明白,沒有人會想要一直失敗,因此當自己或周遭家人(朋友)陷入這樣的情緒時,最不需要的就是負面批評或評價,諸如「你怎麼什麼都不會」、「你怎麼什麼都不做」、「你這麼懶,以後怎麼辦?」。儘管這些都是他們當下真實的狀態,但指出這些通常對於改變沒有幫助,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支持、肯定和理解。
區辨情境差異
回到最先進行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會卡在某些類似的情境,並出現無助的情緒,不過,當進一步澄清情境間差異時,我們也會發現原來以為是一樣做不到的事,其實並不亦然。
因此,當自己或周遭他人出現習得無助時,可以嘗試去區辨這次情境和上次的差異,再從中找到可以不同於以往的反應行為,當你這樣做時,通常就有機會扭轉局勢,而不是持續反覆的卡在類似的情境中。
增加成功經驗
反覆經歷失敗和挫折,會讓人們無力去面對新的情境。從另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效能來看,人們在習得無助的狀態下,很明顯的是低自我效能,而想改變則其中一個有效的作法,就是增進不同層面的成功經驗。
當提昇自我在各式經驗中的自我效能感,就有機會減低習得無助的感受,這樣的成功經驗,只需要是「小小的」就可以,但必須不斷的累積。
另闢有力蹊徑
當在某些層面有習得無助感時,或許我們可以先暫時跳離這部份的主題或情境。舉例來說,當孩子在某些學科的學習上(如數學)出現習得無助時,我們可以先找尋孩子其他優勢或有力學科,甚至跳出學科學習的思考,朝才藝、人際、領導等其他方面,重新找回有力量、自信的感覺,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此溪無魚,釣他溪」、「何必單戀一枝花」。
給予主控權力
習得無助的特點之一是失去主控權或主導權,因為在這樣的位置或狀態下,人們無法做決定或甚至經常是受制於環境或他人。
因此,當我們試圖幫助自己或他人時,讓人們擁有主控權是很重要的一步,透過主控的回歸或給予,才會開始會有動力採取行動。
舉例來說,我們覺得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當我們要改變這樣的狀態時,需要思考是否它的前提是「我們要孩子學習、我們想要他學的東西」(學習主控權在我們),如果是的話,那麼將學習的主控權交還孩子,與孩子討論什麼才是他想學的,這樣才能夠讓習得無助不再干擾孩子的學習。
如前所述,習得無助的形成,經常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因此要掙脫它的干擾和箝制,也非一朝一夕可得。但當我們清楚它的形成,並了解改變的方向後,要走出習得無助感,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感謝你的閱讀,關於如何跳脫習得無助,如果你的任何疑問,都歡迎你留言或私訊告訴我,我們再進一步討論哦!
相關文章
做事沒有動力,到底怎麼了?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