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兒童青少年一同工作的助人者,經常需要與孩子系統中的大人接觸並合作。更精確的來說,這些系統中的大人才是真正的求助者。前兩次我們談了評估我們與孩子關係的指標,其一是透過語言,其二是透過非語言,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透過與孩子身邊的人接觸,評估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我將這部份分成以下幾點來談。
(1)來談意願的了解
要了解孩子與我們的關係,確認孩子來談的意願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在實務工作中,直接詢問孩子,可能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因為孩子可能因為不好意思,所以當你問他時,他是不會明說的。
也可能孩子覺得講了實話,也不無法因此就不用來,所以他可能選擇不說。基於上述原因,當我們要了解孩子來談意願時,我們需要藉由送他們來談的主要求助者做評估。我們可以詢問如下的問題:
- 關於來談,孩子目前的狀況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 孩子是否詢問大人,什麼時候結束?或是還需要來幾次?
- 孩子對於來談時間,是自己會記得?還是需要經常提醒?
- 孩子來談前的準備,其態度是快速完成?還是經常意態闌珊?
- 對於來談,孩子是能夠排除困難?還是經常找理由不來?
透過孩子身邊的大人了解上述問題的答案,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來談的意願。有些時候,我們可以直接詢問大人,以獲得如上問題的答案,有時候我們則會在與大人聊孩子時,不經意的蒐集訊息。
(2)周遭他人的行為
如前所述,非志願來談的孩子,通常都是被主要求助者帶來的,因此,當我們想了解與孩子的關係時,我們也可以透過求助者的行為來觀察。我們可以詢問自己如下的幾個問題來加以評估:
- 求助者有持續帶孩子來談嗎?
- 求助者對你有更多的期待,或交付更多的「任務」嗎?
- 求助者有持續、積極的表達孩子的困擾嗎?
- 求助者除了表達孩子的困擾外,是否也提出了個人處理上的困擾?
求助者與我們的關係如果有增進,通常也代表著我們的介入對於孩子是有幫忙的,所以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我們一同工作。因此藉由評估我們與主要求助者的關係,也能夠間接的了解到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3)主述行為的觀察
求助者帶孩子來接受你的輔導或諮商,主要是為了改善他們與孩子相處上的困擾,或是幫助孩子解決他們認為的困擾。因此,在評估我們與孩子關係時,也能透過這部份所謂主述問題的改善與否加以了解。通常我們可以詢問自己以下的幾個問題,來評估治療歷程的益效,並進一步推估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進展:
- 大人在談論孩子困擾時,焦慮度有減低嗎?
- 從其他人的口中,是否得知孩子的主述問題或帶來的困擾是否有減輕?問題行為減少與否?
- 大人是否進一步地提出與原來不同的困擾議題?
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通常也代表著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有進展,所以連帶著能藉由這樣的關係,帶動困擾議題的改善。
由於兒童青少年經常受系統(包含家庭、學校或社福單位)的影響,因此,透過身邊大人了解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也是重要的作法,且透過第三者的觀察,了解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也會是相對客觀的角度。
有時候也因為這個角度的切入,讓我們有機會更清楚的覺察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並用更快的速度找到和他們聯結的方法。
相關文章
你與孩子有多靠近(一)?從語言向度看
你與孩子有多靠近(二)?從非語言觀察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已額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