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跟我抱怨,孩子對於許多東西沒有動力、什麼也不想做,不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些什麼。在回應這個主題前,我們先看看一個實驗,研究者邀請A、B兩組參與者,告訴所有參與者,當你聽到嘈雜、刺耳、難聽的聲音時,只要你正確按下一系列的按鍵,就可以停止這些聲音。
接續讓兩組進行下階段實驗,B組參與者進行一系列更複雜按鍵行為來停止噪音,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B組參與者同樣完成了停止噪音的學習。相對於B組,研究者將A組參與者停止噪音的動作變得更簡單,他們只要在看見燈光訊號時,將手移動到箱子另一側,就馬上可以停止噪音,但結果卻發現A組參與者只是被動地坐著,完全不想停止噪音。
以上兩階段實驗,在呈現的是人們經過學習而得一種無助感受(A組參與者),稱為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提出。它指的是人或動物,在連續遭受挫折經驗後,所產生對於一切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毫無動力的心理狀態。
在實務工作中,我也觀察到某些人或孩子,出現類似如上的無助感受。舉例來說,ADHD的孩子就經常會有這樣的反應,以學習來說,比較小(大約是幼稚園或低年級)的ADHD孩子,還是充滿興趣和動力,但隨著學習挫折不斷累積、大人指責不斷湧入後,到中、高年級既使我們知道這些孩子的能力很好,但他們經常呈現的就是對任何學習毫無動力,甚至對生活事務都不感興趣。
習得無助的出現讓人們的內在,出現「怎麼做都沒用」、「怎麼做都不行」的聲音,因此對學習及生活事務毫無動力,並經常感受到無助、絕望,甚至是憂鬱和意志消沉情緒,其實這樣的感受會造成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
有幾類個體或情境容易出現習得無助的感受--
(1)無法自主控制者:如嬰兒、幼童、羸弱老人,會出現習得無助是因為他們的許多生活事務,都需要其他人代為完成或處理,對生活的自主控制力極低,因此就比較容易出現;
(2)經常遭逢失敗者:如ADHD孩子、久病不癒病人、學習困擾者等,這些人在生活過程中,因為屢戰屢敗,最後形成了自己是「無能力的人」、「沒用的人」(但實際上經常不是如此)這類信念,因此習得無助也就會跟著他們;
(3)身處權力下位者:如社會中的弱勢族群、性別壓迫者或權力關係中的弱勢者(如下屬、學生等),這些群體由於有一個相對應的高權位者,在互動過程中,許多決定無法自己掌握,最後形成「人微言輕」、「無能為力」的信念。
我們可以用習得無助的概念,來看待我們生活周遭許多人無力、不作為者的心態。或許在某些情境或關係中,我們也是處於這樣的狀態,但當我們有這樣的理解之後,或許就能夠走近自己或周遭人們的心境。
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當自己或周遭他人出現習得無助時,我們都能夠用更溫柔的方式去接納和靠近。下次我們談談有哪些方式,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跳脫這樣的心理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