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位家長帶著他遭逢失戀的孩子來找我,言談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在感情上所受的傷,也聽到他無法放下的無奈和不捨。從家長的談論中,我們很清楚看到這段逝去的戀情,已經深深的影響孩子的狀態,包含他的學業成績、情緒穩定,乃至於人際關係。
在親職講座中我會問家長,你認為孩子幾歲可以開始談戀愛?許多家長都會表示在大學之後,有些則說是工作以後再說。回顧自己的成長經驗,我們是從幾歲開始對異性(或感情)感興趣?又是何時想要找到一個可以陪伴自己的人?答案通常不是大學或工作後。
我知道家長們給這個答案的考量,也了解家長主要還是希望孩子能在更成熟、準備好的狀態下再去接觸戀情,但從生理狀態和青少年發展的觀點來看,感情這件事很常無法用這麼「理智」的態度來處理。
當青春期啟動後,孩子們就開始對於異性或感情蠢蠢欲動,又在偶像劇及各式媒體的推波助燃下,孩子們對於感情的接觸是更早就開始了。因此,現代的父母,無可避免的會遇到孩子感情的議題,再者,和我們年輕時代相比,現今孩子對於這類議題的接觸更早、訊息更多。
因此,父母理應花費更多時間,與孩子們一同面對這個議題才對。其實許多研究顯示,當父母愈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們討論性和感情有關的議題,孩子在這方面就會愈少產生困擾。
在實務工作中,很多孩子會跟我討論這類的議題,特別是在他們有困擾時,但我要說的是與孩子談「感情」的人,如果是父母的話,會是更即時、更有力。當與孩子談論感情時,一開始我會先以傾聽方式,了解孩子目前的感情經驗與困擾為何,當有初步了解後,接著再透過以下的四個角度,分別是「家庭背景」、「興趣休閒」、「價值觀點」與「情緒表達」,跟孩子好好的談「戀愛」,今天先談「家庭背景」與「興趣休閒」。
家庭背景
古代的媒妁之言,講求「門當戶對」,或許對我們來說,談戀愛看家庭背景不是很八股、不合時宜嗎?但從「相愛容易、相處難」的狀況看,在「相愛之後」何以會出現的「相處難」的結果,其實這與兩人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舉例來說,曾有個學生跟我分享他的感情經驗,他說在兩人相愛的一開始,覺得彼此真是天造地設,但在熱戀過後的日常生活裡,他卻發現原來對方的家庭與他有那麼大的不同,包含兩人的社經地位、生活型態、日常習慣,乃至於家人關係等,這些巨大的差異,造成兩人相處上不斷地有摩擦,這些火花持續的發生並累積,直到兩人無法忍受,最後就以分手收場。
當孩子開始談戀愛之後,提醒孩子有機會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包含父母的職業、父母的相處及對方與父母的關係等,透過這些訊息的了解,有助於更清楚的看到自己與對方的異同,並透過這些訊息,評估彼此是否適合走下去,或是至少知道有多少東西是需要調整的。
興趣休閒
生活時間的安排,除非學習(校)、工作外,興趣與休閒經常是調劑生活的重要元素。曾有一個孩子跟我分享,在與男友交往的前期,對方知道她喜歡看電影,曾主動邀她去看過一次的電影,後來或許是熱戀期已過,或對男友來說這個休閒與他差異太大,因此在那次之後,男友就表示看影電很花錢、又浪費時間,從此兩人的活動就不再有電影這項。
在後來的相處中,經常只能陪著對方打遊戲,最後因為無法有共同的興趣,在交往的後期,經常兩人經常處於「無事可做」的狀態,而這段的感情也漸漸地走到終點。
基於上述的例子,當我們在與孩子談論感情時,可以帶著他去了解,兩人相處過程中,是否有共同的興趣或嗜好,即告訴孩子需要了解對方,喜歡從事的活動是什麼,或最常花時間在上面的事務為何,更要問自己,對方喜歡的這些東西,是否也是自己喜歡、樂於投入的。
如果「是」,那麼在某程度上,就可以確認未來彼此會有共處的美好時光,但如果「不是」,就需要思考,要重頭培養共同的興趣的可能性,不然就需要接受,彼此可以各自發展興趣,並能夠相互接納、包容,甚至是欣賞對方的喜好。
我們的許多的態度與行為,經常是隨著家庭背景而來,又興趣休閒也經常左右著人們生活的時間安排,有機會陪著孩子檢視戀人這兩部份的狀態,相信能幫助孩子對彼此的狀態,有更多的了解,並找到更適合的方式接近彼此或經營感情。
感謝你的閱讀,我們下次再談,如何陪伴孩子看到對方「價值觀點」與「情緒表達」這兩個部份。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