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同樣年代成長的人(50-60年代),或許都曾經歷過「竹筍炒肉絲」(即被竹製的器具體罰)的日子,對於打罵、高壓管教都不太陌生,或許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都還留有這樣的一段記憶或是恐懼。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相較於驅樂,人類對於避苦,確實是更容易做到,換句話說,運用獎勵(驅樂)所獲得的成果,會低於實施處罰(避苦)。
但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僅採取高壓、權威的教養作法,其實會為孩子帶來不少的負面影響,而且經常是持續性的影響著孩子的總體行為,即小時候種下的「因」,有可能要延續一輩子承擔它的「果」。
我想從實務工作中的觀察,跟你分享四個高壓教養常帶來的後續狀態:恐懼、被動、依賴、疏離。這次我們先談談前兩項。
恐懼
在高壓管教下,家長經常採用肢體性或言語性「武力」,甚至是暴力來教養小孩,很明顯地在小孩還小的時候,不論是體型或是力氣上,都是敵不過大人的,當大人採取這樣的態度或方式對待小孩時,孩子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
你可以想像一下,有一個比你高大二倍的人,朝向你攻擊,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家長為孩子帶來的這類恐懼,經常會以聲音、情境或是身體記憶的方式,儲存在我們身體裡。
這樣的恐懼記憶,在未來的生命過程中,會在遇到類似的狀態時,被一股腦兒的帶出來,而有產生退縮、逃避的行為,或者這種感受隱隱發作,因此在類似狀態的當下,出現莫名焦慮、緊張或是害怕。
如果你過去有過這樣的高壓恐懼經驗,回想一下是否當你遇到有人講話比較大聲、可能引發衝突情境,或是出現類似攻擊動作時,會讓你不自覺的防衛、焦慮,甚至是想躲起來或逃跑的反應,這都是這類恐懼帶來的後續影響。
被動
大人在高壓的教養時,經常會出現的狀態是,在違反小孩的意志下,要小孩去做一些他原本不想要做行為。在當下,小孩會因為高壓或武力,不得不做出大人要他做的行為,但這樣行為並非來自於孩子的主動或願意,因此它是一種被動行為。
當從小經常在這樣「被要求—做反應」模式下展現行為時,孩子學到的是被動式的面對要求,當這習慣被養成,孩子後來既使面對的是他可能有興趣的東西,他也會採取類似的反應模式來因應。
因此,孩子就養成了不想表達、被動反應生活情境的行為模式。這是我在許多高壓父母教養下,常見到的孩子行為。有些家長因為沒有覺察這樣的狀態下,會誤以為這樣是把孩子教的「很好」,但他們沒看清楚,孩子在展現這類行為背後的動力狀態,也沒有去觀察被動模式,如何影響著孩子對於生活,甚至是生命經驗的影響。
上述的兩類行為,某程度上是相關的,當我們處在恐懼下,可能會展現某行為,但這並非是自主的。
如果我們不想要孩子是在恐懼下學習或反應,最後帶來被動的行為模式,我們更需要重新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足以讓孩子在自主意願下,做出他們想要的行為。我們下次再談談另外兩類高壓教養下的行為,下次見!
正奇最新課程
0818走向案主「初次晤談實務」(早鳥優惠倒數中)
0908&1110兩場次「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進階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初階
「經驗與賦能」督導團體
心靈課程分享
「從無感到五感」個人探索團體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