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議題時,我們總是需要特別的小心,記得在從事實務工作的早期,每當來談者說出「我覺得生命好沒有意義…」、「真的很不想這樣再走下去…」、「我需要活得這麼累嗎…」等話語,神經就跟著緊繃起來,還好當時都有跟著陳信昭恩師的督導團體,所以走過了許多這類迷茫、忐忑歲月。
一般來說,除非突發異常狀況,否則大部人的行為,都有其出現的脈絡,特別是攸關生命的議題。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會透過如下幾個狀態確認,以評估來談者的自殺風險程度。
出現自殺意念—有想法
一般人要行動前,通常都是從想法開始的。當我們要評估來談者自殺風險時,我們最先要看自殺意念是否出現,而這也是憂鬱症的症狀檢核指標之一,通常我們會從來談者的語言表達,或是透過周遭人的行為觀察(以下兩個評估也是從這兩個部份),了解以下幾個問題。
- 是否從來談者的語言、文字等表達(或周遭他人的觀察)中出現自殺意念?
- 如果有出現自殺意念,進一步了解它有多常出現?頻率如何?
- 另外也會了解自殺意念出現時,延續時間有多久?
進行準備動作—有計劃
當一個人有想法後,如果想要接著往下做,開始就會規劃後續的行動計畫,因此,當我們在評估來談者的自殺風險時,如果他已經表達了意念,則我們需要往下問「是否已經有計劃」的確認,我們可以用如下的幾個問題來了解。
- 首先確認來談者是否有擬訂自殺的計劃?
- 如果已經有了計劃,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計劃的明確程度如何?如時間、地點、方式等。
- 接著也可以確認,來談者對於完成計劃的準備程度如何?如是否已經有準備物品(藥物、器具等)?
- 另外,也需要了解來談者可能會選用何種方式?致命性如何?
嘗試自殺行為—有行動
這是最高風險的確認,我們要了解來談者是否已針對自殺,做出嘗試性的行為。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問題,確認來談者在這個行動部份的危險程度。
- 來談者是否已嘗試過自殺的行為,如曾嘗試多吃了一些藥?或是曾走進水裡試試感覺?
- 如果來談者已表示曾嘗試過自殺行為,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一下他嘗試後的狀態?感受如何?
- 另外,也可以確認關於自殺行為,來談者曾嘗試的次數如何?
如上的幾個評估,依「想法—計劃—行動」的順序做評估,愈往後面的風險就愈高,不過只要來談者的自殺想法越具體,且已有行動計畫,就需要進行相關的預警、知會或通報。這部份的考量,待下篇我們再進一步說明。上述的評估能否進行,與來談者當時的狀態及你們的關係程度有關,如來談者本身就是一個很少表達的人,要進行這些評估就比較困難,倘若你們的關係不足,要來談者坦露這些訊息,也不容易。
以上的分享,希望對你的實務工作有幫助,我們下次再談談例外的事務以及如果要知會,我們需要注意那些事。我們下次見!
正奇最新活動
「活出自我」心理劇成長暨導演訓練工作坊
「與我的空椅對話」助人工作者的空椅體驗
「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