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受督者跟我談到他輔導孩子的情況,他說在與孩子接觸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這個孩子的自信心低落,因此,在與孩子工作的時候,他竭盡所能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找到孩子的優點,並給予大量的鼓勵和肯定,但工作一段時間後,雖然他覺得多少有進展,但是孩子的負面自我評價仍高。經過評估後,他認為孩子的自信心議題,與媽媽對待他的態度有關。在考量他與孩子的工作經驗及相關評估後,他認為下階段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到與媽媽一起工作。
從以上的描述中,不知道你是否看出了什麼?受督者其實很努力、評估看來也沒有錯、輔導工作的重點應該也是可行,但怎麼會這樣呢?受輔的孩子的主要的困難是自信心低落,受督者清楚的看到這部份是來自媽媽對孩子的否定,他試圖教媽媽肯定孩子,但又困難重重。我開始與受督者討論:(1)肯定一個人這件事,是一種技巧或態度?當然兩種都需要,但態度更是展現出技巧的重要基礎;(2)被肯定的狀態是一種認知性的理解,或是情感性的展現?這部份應該很清楚,也就是被肯定是一種情感性的經驗。
我們想一下,基於上述兩部份的討論,要幫助媽媽做到肯定孩子這件事,或許受督者採取的「路徑」:教媽媽如何肯定孩子,就需要重新檢視。首先,教導本身就是一個偏向認知的歷程,而純粹的教導應該比較能夠做到的是訓練出「技巧」。
我們回到如何幫助媽媽做到肯定孩子這件事。經過上述的思考和討論,我想到了一句話,或許就能夠很簡單的找到一個協助的路徑,這句話是「沒有被愛過的人,不太會愛人」。簡而言之,如果這個媽媽不曾在生活中被肯定,那麼要她在生活中做出肯定孩子的行為,就會產生比較大的困難。
或許我們會認為,我們工作的重點是在孩子身上,怎麼會需要去做肯定媽媽的事?我們可以先想想,如果助人工作者已經花了一段時間「幫助」媽媽去做肯定這件事,但都沒有什麼成效。那麼或許媽媽過去有某些生命經驗,可能少有被肯定的經驗,所以他就給不出來。如果是這樣,我們該做的事,不就是在與媽媽諮詢的過程中,給予媽媽更多的機會,體驗到被肯定的經驗,那麼他才開始慢慢的有機會,透過體驗、感受,真正學習到給予孩子肯定的「技巧」,這也是基於親身體驗後的學習。
今天跟你分享的概念很簡單,只是有時候做起來並不容易,特別是某些你認為他已經給孩子過大壓力或負面反應的家長。值得注意的是,在肯定家長的時候,我們所展現的是技巧還是態度?還有,我們是否也給予自己足夠的肯定,讓我們真的有能力「給出」肯定。感謝你的閱讀,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的實務工作有幫助。
相關文章:你接納自己嗎?
*目前已達開課門檻,為使更多朋友享有優惠,
延長報名至12/19截止,鼓勵你報名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