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太太帶著2歲半的女兒去參加喜宴,回來後太太表示,女兒當天晚上,可能因為害羞,所以都沒有說什麼話,整個晚「乖乖」的坐著吃,都是以手指著食物,要媽媽拿她喜歡的東西給她吃,就這樣度過了整場的宴會直到回家。
見到女兒面對新環境的反應,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其實也有類似的情形,只要我一到新環境,就會很緊張、害羞,顯得小心翼翼的樣子。
有些認識我的朋友,或許會說,正奇不是這樣子的人,但沒有騙你,我小時候真的就是這樣。直到讀研究所時,學了變態心理學時,我才知道,小時候的我明顯是個「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
從女兒那天晚上的反應來看,就跟我小時候的狀態很像,還好太太比我外向,或許我們兩個綜合起來,女兒以後應該不會像我小時候那麼辛苦。
在諮商工作中,我也經常發現,許多孩子遇到的困擾,其實父母小時候也曾遇過。舉例來說,小孩有自我要求過高的困擾,父母也會告訴我,他也有類似的特質;又如孩子有注意力的困擾,父母也跟我說到,他小時候也差不多有類似的反應。
從遺傳的角度來看,這一點都不奇怪,就如俗諺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我們的特質,不論是好或壞、生理特徵(如高、矮、胖、瘦)或心理特質(如完美主義、情緒反應、人際表達、自我界限等),多多少少都會透過遺傳因子或者是身教,傳遞給孩子。
我也遇過有人際困擾的孩子,主因於過度的退讓、沒有界限及無法拒絕別人。後來發現孩子的行為模式,與媽媽有極高的雷同性,也就是說孩子現在遇到的困難,與媽媽青少年期的遭遇類似,甚至與媽媽目前的人際處境差不多。於是我與媽媽開始討論,要如何一起幫助孩子。
我認為,孩子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很深,若要孩子有所改變,媽媽若能一起跟著一起改變會最有效果。
我從女兒身上看到自己小時候的身影,一方面覺得有趣,另一方面也不免擔心。或許有許多父母也曾有過和我類似的感覺,我們可能都想要幫助孩子改善一些對他可能會有負面影響的特質,但從實務經驗中來看,若僅是要求孩子改變,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
礙於篇幅,今天想先聊到這裡,下次我們再來談談,如何透過重要他人改變,來帶動孩子的改變。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已額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