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平台中,多次談到心理劇學習,對我個人成長和專業發展的幫助。在專業工作中,正奇經常應用心理劇在心理治療的不同層面,今天跟你談談心理劇三個技術(替身、分享和鏡觀)應用於會談現場中焦點的轉換。
在專業學習或實務工作中,不知是你否曾經試著透過逐字稿來分析或會談後的回顧,回頭看看在會談過程中,你說了什麼話?你說話的位置?或回應的意圖為何?正奇應用心理劇中幾個技巧談談會談歷程中發生的事,也看看治療師做了什麼回應。
用替身觀點同理案主
身為助人工作者,相信都上過助人技巧課程,在學習同理、傾聽時,老師都會教學習者透過某些句型,來達成某些治療的技術或意圖,以傾聽同理或情緒反應來說,可能會透過以下的幾個句型來反應。
- 是不是你會覺得…(主要情緒)
- 聽起來似乎你感到…(主要情緒)
- 聽你提到…(事件),讓你感到…(主要情緒)
- 這真的會讓人很…(主要情緒)
接著我以心理劇的替身角度(由治療師扮演案主的替身)來進行同理,那呈現出來的就是與案主站在同一個位置,由案主的內在發出聲音,所以它是一種與案主同在的概念。在應用這樣方式進行同理(情感)反應時,治療師的表達就是「直接說出案主內心的os」如:「這個人真過份(帶著氣憤語氣說)!」而不同於常見的諮商語言回應案主:「聽起來你很生氣(治療師同理案主)。」
透過心理劇的替身訓練,助人工作者會直接轉換位置到案主的立場,說出案主可能會說出的話,當然如果治療師夠投入替身的角色,就能夠在會談過程中,說出案主還沒有說出來、或尚未覺察到的內容,用諮商技術的觀點來看,這就是深度同理(或高層次同理心)。就心理劇而言,那就是治療師已經從角色取得、到角色扮演,最後達到角色創造的位置。未來在進行實務工作時,試著透過替身的角度進行同理反應,相信你會更能夠說出貼近案主的同理性回應。
用分享角度自我坦露
在會談的過程中,除了上述的同理之外,治療師有時候需要把自己變成「工具」,做出適當的自我坦露或自我涉入的表達。這部份的作法在心理劇的學習中,會心、分享就是最好的學習。分享對心理劇來說是一個愛回去的歷程,分享的內容是主角故事帶給自己的觸動,這是一個非常有溫度的表達。
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針對自己的部份,能夠提供給案主真誠、充滿愛的表達,那麼這樣的回應方式,就會讓案主從中感受到溫暖和普同感。再者,心理劇分享的原則是「不批評、不建議、不分析、不回饋、不提問、不比較」,純粹談個人生命經驗的觸動,因此,分享讓治療者與案主處在一個沒有高低地位、也沒有上下評價的平等位置中。這樣的自我坦露和涉入,對案主來說會是一種有力的支持和溫暖的包容。
用鏡觀方式看待關係
治療會談中,除了治療師與案主的你、我關係外,另一個是站到超出你我的位置,看待發生在兩人之間的關係狀態、情感發展與自我位置等等。就助人技巧來說,這可能類似立即性的治療技巧,也就是跳出兩人的位置,看到彼此中的發展狀態。
從心理劇鏡觀技術的學習,正奇在會談的過程中,會試著邀請案主一起站起來,走到兩張會談椅的另外一邊,請案主一起看看會談中的兩人,亦即剛剛坐在位置上的案主與你,在這段時間裡談了什麼、又感受了什麼,當然也可以邀請案主站起來看看,在會談過程中,案主個人的內在變化是什麼。幾次的實務經驗都讓我有驚訝的發現,許多案主卡住的表達或情感流動,都會在鏡觀之後,有了不同的覺察和看見。
心理劇的學習對助人工作者來說,真的是一項不錯的選擇。今天正奇跟你分享應用心理劇的技術,看待會談過程中治療者的反應和表達,希望能提供你不同的視點看到你的會談歷程。其實在生活過程中,這三個角度的聚焦、釐清和表達,對彼此關係的覺察和調整也有幫助(寫到這裡,我也發現這樣的角度轉換和表達,類似於心理位移書寫,即針對同一事件依序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稱來敘述)。感謝你的閱讀與分享,如果對於內容有任何的疑議或衍伸想法,也歡迎你留言或私訊告知。
2017年正奇最新課程資訊
http://www.doctseng.com/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