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位家長跟我反應,孩子在寫作業時,學校和安親班老師都反應,孩子的字太醜了,希望能夠寫好看一點。而從他們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因為這部份持續性的被「批評」,使孩子經常出現負面情緒,對此家長也深感到困擾。
與家長的談話中,讓我想起小時候自己文字書寫的學習經驗。其實那並不是一段好的經驗,當時的我沒有什麼自信,或許也因為這樣,使得在書寫文字的過程中,某部份呈現了自己的狀態。
記得有一段時間,自己寫的字較小,也沒有很端正,爸爸給予的反應是,「怎麼寫出像螞蟻一樣的字?」,而這樣的評語一直跟著我,造成後來自己在書寫上的焦慮。
其實直到現在為止,這樣的聲音都還會出現,這讓我對於寫字沒有信心,也不喜歡書寫,寫字速度也很慢。
文字創造的本衷,應該是用以記錄生活或傳達思想,但隨著文化的發展,在華人文化中,或許它某程度代表著一個人的狀態(如自信與否)或態度(如負責、承擔)。
在幫助孩子學習寫字的過程中,基於我個人的過去經驗及心理狀態的理解,我不認同透過批評或是反複練習來達成。通常透過這樣的方式「矯正」孩子寫字的狀況,經常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它可能產生如古典制約理論中刺激—反應的連結。
在大人對孩子文字的批評和指責過程中,會讓孩子將文字書寫與負面羞愧、自責或無趣等負面情緒相連結,最後造成孩子對於寫字,出現反感情緒和拒絕行為。
再者,相對於我們過去的學習,現代的孩子在文字書字上,其實練習的機會減少。
與我年紀相仿的人應該都記得,小時候我們會有許多時間來練習寫字,例如我們有書法課,可以練習大楷;我們也用作文,來進行小楷書寫。另外,我們除了學校功課外,我們不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來寫評量,國小階段所有科目,頂多就有一本參考書。
總之關於文字的習寫,一方面我們有更多機會練習,一方面我們也有更多時間可以花在書寫上,甚至是欣賞文字之美。但現今的孩子,這部份的機會少很多,因此對於文字的書寫,就很難像我們之前一樣。
另外,從行為論來說,一個行為習得之後是否可以獲得增強,決定了這個行為是否能夠持續或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今孩子文字書寫的重要性和獲益性也大不如前。
舉例來說,我們之前會需要寫好看的字來寫情書或是獲得好工作,但目前不論是感情或工作,都不太需要透過習寫文字來達成。
因此,當我們想要讓孩子寫一手好字時,以現今的學習環境來看,除了考量孩子們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外,或許需要從內在動機的增進做起。
舉例來說,讓孩子從作業的書寫中,獲得正向的肯定,每次一寫字就會被增強,而不是一寫字就被指責或批評;或是如果有機會,我們需要再度從書法之美的賞欣和繕寫中,讓孩子獲得文字書寫的美感和成就。
最後,我認同寫一手的好字,可能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或習慣,未來也可能會有不錯的附加效益,但當現實環境無法提供給孩子那麼有利的學習條件時,或許我們需要透過其他方式,來養成孩子對於文字書寫的興趣,如此才不會因為過度的要求而出現反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