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對父母帶著一對雙胞胎的兄弟來找我,他們主要的困擾是兩個孩子的手足競爭很嚴重。
媽媽覺得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這個議題,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這類的困擾問題愈來愈嚴重,父母提到家中的大兒子,從小就「最聽話」、也最老實,所以在這樣的手足競爭中,他們也覺得大兒子比較沒問題,只是覺得他在吃東西方面沒有節制、且常會出現咬指甲的狀況,而老二的狀況就很多,包含與哥哥間的衝突、在參與的同儕團體(包含家族中的小孩團體及外面的相關教育團體)造成紛爭、不順從父母等,總之父母親覺得二兒子的問題較嚴重,所以他們傾向只處理二兒子的問題,在與父母及兩個孩子碰完面後,我與父母有一些討論。
大家看到了嗎?雙胞胎的兩個小孩,不論如何在其他人的眼光中,都會被放在天平上比較。但從兩個小孩的世界來看,他們在做的是什麼呢?他們其實經常就是找到一個被看見和被定位的位置,從這對雙胞胎的兄弟來看,哥哥爭取到一個乖巧、聽話、被看重的位置,弟弟則是爭取到一個被關注、擁有權力、講話大聲的位置,這樣位置在親職教養上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是,弟弟雖然不乖,但經常會被父母或其他大人多花時間「處理」,也就是他獲得的關注是較多的。
當然由於弟弟出現的是外顯行為,甚至是對外攻擊的行為,所以系統中的大人不處理也不行。
但相對來說,我們回頭來看看哥哥,他所呈現的是內隱性的行為困擾,例如為了獲取大人認同,他「聽話」多吃飯和東西,所以開始造成他目前體型的困擾,他出現咬指甲的內在焦慮行為;他發展出不與人互動,自己看書的人際疏離行為。
一般狀況下,大人都會比較關注弟弟的外顯行為困擾,而忽略的哥哥的內隱性困擾,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狀況。那天與父母的談話,我將這樣的現象告訴父母,父母非常贊同,確實大兒子是這樣的狀況,在家中他真的「沒有問題」,也是其他大人認可的好孩子、老師認定的好學生。
我跟父母說,如果要進行諮商,我比較建議的是兩個兒子同時進行,否則我們的諮商介入,同樣的是在複製他們家庭中所佔位置的模式,讓他們之前形成的位置模式更被增強。 後來,這對愛孩子的父母同意了,我也告訴他們,大兒子目前的人際模式,雖然讓他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獲得正面的關注,但他許多的情緒和需求,並沒有被看見,更重要的是,他學習到的是壓抑自己的需求,因為他要獲得「乖乖」聽話的位置和角色認同,如果他用這樣的模式長大,對周遭他人來說,或許是件「好事」,因為他不會困擾別人,甚至能夠幫助別人。但是對他自己來說,他會因為這樣而將許多負面的情緒往內壓,造成他間歇性的情緒失控(父母親也反應了哥哥有這樣的情形),我更進一步與父母談到,哥哥這樣的狀況,傷的都是自己,且未來在同儕關係及感情關係上,他都會是承擔最重、受害最深的那個人。
接著我與父母談到,在未來教養兩個孩子時,由於其中一個孩子偏向壓抑、少表達,另一個是講話大聲、較少關注別人的,所以哥哥需要他們在教養過程中,一開始家長需要主動留意他的需求,適時的給予回應(此階段孩子是被動的),接著還要多多鼓勵和增強他的表達行為,並在他有表達時給予更多的回應和肯定(此階段孩子是主動的)。相對應的,弟弟的部份,在教養過程中,他需要鼓勵他關注別人的需求、克制自己的表達,當弟弟能夠這樣做到時,同樣也是給予他增強和肯定。
在我們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華人文化經常在強調要孩子聽話,當然聽話會有它的好處,就像諮商過程中,哥哥跟我講的一樣,聽話會得到比較多的「東西」。身為家長的你留意一下,當孩子在聽話和順從的過程中,是否過度的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緒,造成這些負面能量往內壓,
最後可能形成了不當的人際模式,甚至是身體疾病。提醒父母們在鼓勵孩子聽話的同時,也要能夠允許孩子適時的表達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