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曾與一個國中生會談,我們談了一個學期,依照慣例,在結束會談前,我會問問學生過程中的感受。不過,青少年工作者都很清楚,這樣的詢問經常是不會有答案的,學生經常說了等於沒說,或許好一點會給個「還不錯」的回應,而「還好」則是最常見回答。
從這個答案中,至少我知道在我們的會談中,他感受到的應該不是「壓力」,也不是「無力」,從這個地方也看出我們兩人在會談中的關係位置。前兩次我談了「給力」會談中,訪談者的態度與受訪者的內在感受,這次跟你談談會談中兩人關係位置(或位階)。還記得嗎?一開始,我是從談話節目中,訪談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來定位後現代取向治療中的談話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樣的會談關係,會有如下的三種結果。
平等到略低
在後現代取向的治療中,一直強調去除專家角色,也就是後現代取向相信,生活沒有專家,每個人都是身處其中,當角色交換後,所謂的專家或治療者,未必會比當事人來得更能勝任或適應生活,因此會談中兩人的關係,至少會在平等的位置。
若從我自己定位的會談關係來看,就是談話節目中來賓與主持人的關係,那麼這樣的談話關係,甚至是來賓(受訪者)略高於主持人(訪談者)。總之,要給出賦能的會談,至少要維持平等的關係,甚至是要略低於來談者。
正向到充滿放鬆、愉悅
我們可發現談話節目中,主持人與來賓的會談氣氛,很明顯地不是在劍拔怒張或充滿壓力的狀況下談話。透過如前所述的訪談者態度,在好奇、珍視和求教的條件下,通常兩人都能夠在正向的關係中互動。也由於兩人都處於正向感受,因此通常都會感到放鬆和愉悅心情。其實這是促成成長和改變很重要的氛圍,因為在這樣的狀態下,通常人們是比較有力量,且願意行動。
試著回想一下你的成長經驗,當你感受到壓力,甚至是壓迫時,雖然你可能還是可以「勉強」行動,但你會感覺很耗能。相反地,如果在充滿愉快、正向的經驗中,通常我們都比較能夠發揮潛能,做出更多我們原本就能做的事。
進入共創歷程
之前提到的好奇、求教的態度,通常能問出一些受訪者過去也沒有想過的經驗,這個歷程就進到了兩人共創的脈絡中。在實務工作裡,當事人確實經常會回饋給我,像是「對哦!我怎麼沒有想到…」、「我從沒有用這樣的角度看過自己」、「怎麼和我想的不太一樣…」、「當這樣想時,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問題了」等等。
當我們進到共創的歷程時,我們就好像在一起寫一部當事人的專屬小說,我們一起發現當事人的內在世界,並一起共構與看見這當中的許多「新」事務。這裡的「新」事務,或許指的是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到原來的事務,或是用新的角度發展出未來的不同故事。
從心理劇的角度來說,當人處在焦慮時,他的自發性就會受到限制,創造力也因而無法展現。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營造出平等、正向、共創的會談關係時,我們與當事人之間,就會在穩定、放鬆、新奇的氣氛中,創造或重寫更多不同於以往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故事。感謝你的閱讀,終於用三篇文章,將「給力」的會談說完,希望你的實務工作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
「給力」的會談—當事人的感受
「給力」的會談—助人者的態度
正奇最新活動
106/8/18【個別諮商中的空椅子】--心理劇與完形的應用/高雄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