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 近期開課
  • 近期邀約
  • 關於正奇
    • 我的故事
    • 學經歷
    • 服務項目
    • 學員回饋
    • 課程回饋表
  • 講座主題
    • 輔導知能
    • 親職講座
    • 企業培訓
  • 專業分享
    •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
    • 滋養親子關係
    • 大眾心理健康
    • 企業組織攻略
    • 輔導專業札記
    • 正奇心情隨筆
  • 與我聯繫

在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前,你可以做什麼?

9/18/2016

Comments

 
文 /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那天我為了解寶可夢遊戲為何那麼吸引人,特地下載了寶可夢APP抓寶,四歲的兒子當時在我身邊看我操作,感到很有興趣,當時約抓了四隻,就關掉遊戲畫面沒再使用了。

過了兩天,當兒子和媽媽一起看新聞時,新聞正在報導寶可夢的話題,兒子告訴媽媽,有一天他也要學玩寶可夢,還問媽媽手機裡有沒有寶可夢?當他得知媽媽手機沒寶可夢可玩,顯得很失望(當時我不在家)。
在這之前,兒子曾短暫看親友玩過寶可夢,也在寶可夢發燒後,去平日常去的公園散步時,看到向來少人徘徊的地點,變得很多人聚集並拿著手機在滑,他聽大人轉述是在抓寶,因此對寶可夢留下印象。這些點點滴滴促成他認為抓寶很有趣,遊戲畫面又如此鮮活,他因此產生憧憬,並說出想要學玩寶可夢的話語,網路遊戲對一些大人就難以抗拒,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如何營造有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更是家長們關心的議題。

實務工作中,近來家長持續遇到的困難,就是怎麼讓孩子減少3C產品的使用。早期是電腦網路遊戲,近期則是手遊,寶可夢的發燒讓原本關在家中網路沉迷議題,外顯到可見的環境中,也讓社會大眾更清楚的看到這個議題對人的影響。

在進行親職講座或是網路議題演講時,我會先問家長們,孩子放學回家後,你會讓孩子到家外面去玩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因為外面環境這麼危險,怎麼會讓孩子在外面遊盪。那會讓孩子到同學家玩嗎?答案通常是:這樣會造成別人家的麻煩(當然有可能),且也不知道孩子到他們家是否安全(這也是),所以呢?孩子放學回家後,最好就是待在家裡。

接著我會問家長,孩子在家可以做什麼?有些家長會說看書啊(這或許是最好的答案),但你有陪他看書嗎?孩子能從書中獲得他要的樂趣嗎?或是從看書的時光中,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和陪伴,或許有人會說,那有那個閒功夫,工作完回家有許多家事要做,孩子補習回來時間都晚了,一方面接送孩子、一方面忙家務,回來都累慘了,怎麼還有時間陪孩子看書。所以這個在家中比較能夠做或有益的活動,就這樣被排除。

除了看書,在家中還可以做什麼?小一點的孩子或許還有玩具可以玩,大一點沒有培養起看書習慣的孩子,在短短時間的家庭生活中,他們能夠做什麼?相信早期是看電視,現在就是手機、平板、電腦這類3C產品。甚至許多家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使用3C產品的習慣,你心中或許會疑惑,有這樣的家長嗎?許多家長在幼兒時期,為了安撫孩子,讓孩子安靜下來,就讓孩子看手機或平板,或是經常性的在與孩子在一起時,自己不斷的使用3C,孩子不就在這耳濡目染下,培養出使用3C的習慣嗎?

3C產品的吸引力是現代家長的困難,回想我們的小時候 (如果你跟我一樣老的話),童年少了掌上型遊戲機、網路遊戲、3C產品等。你還記得童年是怎麼過的嗎?因為環境單純,我們放學後,就會是鄰居的小朋友到處玩,不是在大地遊戲、就是在樹上玩耍,所以我們不需要3C,生活就有很多樂趣。因為有手足,所以我們家中就有玩伴,幾個玩伴就能讓我們玩得忘記回家,幾個手足在可以在床上玩的天翻地覆,而這些條件都是現代孩子沒有的。如何讓孩子離開網路遊戲,大家或許要開始思考,以下的幾個W方向。

一、WHO(何誰)

當孩子要離開3C產品時,跟孩子一起想想,誰可以陪他一起玩,是手足嗎?是鄰居嗎?是同學嗎?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家長需要花一些時間,協助孩子建立起適切的人際互動關係(或許是家族的堂、表兄弟姐妹;或是社區中的其他孩子等)。另外,可能也要利用機會,陪養孩子獨處和獨立進行活動的能力,但這不是不理孩子讓他自己玩就好,這需要陪孩子一起找出讓他能獨自樂在其中的活動,如閱讀、組合積木、玩黏土、畫圖等,從中還需要幫助孩子在獨立完成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二、WHEN(何時)
許多現代的孩子,生活時間的安排,幾乎「掌握」在家長的手中,每天到那裡上課,什麼時間要做什麼,都是由家長一手包辦。在這樣的教養過程中,孩子很少能夠有自己的時間安排機會,即使到了學校,老師也安排學生的所有課堂,所謂的「自修」課或是「彈性」時間,也常是被老師安排的「好好」的,所以孩子對於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甚至是休閒,都是少有機會。在沒有機會安排自己時間的狀況下,要知道如何善用是很困難的。

如果可能的話,從小就要讓孩子有機會常常練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在小的時候,自己安排遊戲時間特別重要,而這部份的學習,其實需要家長適時提供機會,並陪伴子、討論完成,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了所有安排。

三、WHAT(什麼)
在早期的年代,學齡期的孩子會在下課後,到大自然或巷弄間玩耍,現代的孩子,因為大環境的關係,這樣的環境已不復存在。所以現代的家長要思考,除了3C產品,我們如何培養孩子有其它的興趣,在生活中找到其它可以玩的東西,雖然3C產品對孩子最有吸引力,對家長最不「麻煩」,但它後續也會為孩子和家長帶來更大的困擾。

​要為孩子找到喜歡的事物,可以有兩個方向的思考,其一是觀察孩子的遊戲行為和生活中的偏好,找到孩子原本就有興趣,或是能夠從中獲得成就的事務,如孩子原本就喜歡塗塗、畫畫,就可以將孩子引導到畫圖,這個部份的作法,其實需要家長花時間陪孩子一起玩,並在生活中細心的觀察孩子的優勢能力(指的是孩子什麼事情做得比較好);其二是從對孩子有益的活動中,漸進的培養孩子對活動的興趣,相關作法見下一個段落說明。

四、HOW(如何)
網路遊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其實網路遊戲充分的運用教學原理中的「行為塑造(或改變)」的概念,許多的增強物會在遊戲中出現(如寶物、經驗值、代幣、與其他玩家合作等),讓孩子在進行遊戲的同時,行為一步一步的被塑造出來,直到無法自拔的境地,所以家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生活中一方面找到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就是不用培養就喜歡的東西),或是培養孩子對某些「有益」,但無興趣活動的興趣。

​
培養的方式就需要讓孩子在參與這類活動的一開始,從中獲得可能的增強,這些增強可分為幾類,包含物質增強(如送小禮物、獎品、代幣等)、社會性增強(如口頭鼓勵、讚美、擁抱等)及活動性增強(如帶孩子出去玩、陪孩子遊戲、讓孩子參與他喜歡的育樂營等)。關於增強與行為的塑造,其實還要視孩子的個別狀況加以調整,未來我會再另作篇章說明。

五、WHERE(那裡)
在先前電腦遊戲的時代,將電腦擺放在客廳,而不是孩子的房間,就是一個透過空間安排來減少孩子電腦使用的方法,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遍、手機遊戲開發,這部份的作法已經減低了它的效益,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去思考,如何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通常是在幼兒園階段),培養他們正確使用3C產品空間觀念。當然這部份除了告訴他們正確的觀念外,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也就是身教的部份,如果家長不論在什麼空間、地點都在使用的話,那麼你要教孩子「正確」的使用地點就困難了。

一旦網路成癮了,對任何活動總感到無聊,對他而言,網路遊戲的吸引力與豐富度遠勝於與人的實際互動,變得無法克制上網的衝動。日前曾有一則新聞,一位國中生因為嚴重網路成癮,父母為了幫助他,而威脅將網路斷線,國中生因此跳樓相逼。倘若你的孩子已經在玩網路遊戲了,請務必在一開始時,就規範他的使用網路的時間。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滋養,也是杜絕網路成癮的最佳良方。

提了這麼多,是因為要讓孩子遠離吸力超強的網路遊戲,是件不容易的事,預防從來勝於治療,協助你的孩子生活過得很有趣,讓他在生活中獲得大大小小的成就感,並擁有健康的友誼與家人的關愛,這樣他就不需要透過網路遊戲來慰藉自己。

​我以實務經驗,提供以上作法,希望能夠有一些提醒和幫助。本篇所提要領,需要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執行,效益較佳。如果孩子已經到了國中,這些作法要成功的機會就更小了。對於大孩子而言,倘若生活缺乏目標、在人際與生活遇到挫折、缺乏良好關係品質的孩子,藉由網路遊戲遁逃生活壓力是相當誘惑的方式,這時候就需要配合其他方法,這部份,未來我會再與你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近期開設課程:
「啟動內在能量」心理劇成長暨導演訓練系列工作坊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與短片
http://bit.ly/doctseng

图片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作者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存檔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分類

    全部
    企業組織攻略
    大眾心理健康
    正奇心情隨筆
    滋養親子關係
    輔導專業札記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Photo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from ulisse albiati
  • 近期開課
  • 近期邀約
  • 關於正奇
    • 我的故事
    • 學經歷
    • 服務項目
    • 學員回饋
    • 課程回饋表
  • 講座主題
    • 輔導知能
    • 親職講座
    • 企業培訓
  • 專業分享
    •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
    • 滋養親子關係
    • 大眾心理健康
    • 企業組織攻略
    • 輔導專業札記
    • 正奇心情隨筆
  •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