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孩子跟我提到,別人都說他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親戚為了證實他是個這樣的人,還舉例跟他說:「你看你讀書一下子就不再讀了,所以證明你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他聽了之後,「好像」也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因此他在跟我談話時,他也都說他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
當他跟我說這些話時,我也從非語言訊息中,聽出了他對自己的「不滿意」,也就是說他並不樂於處在這樣的描述中。於是,我開始思考,他真的如他人對他的描述一般,是個沒有意志力的人嗎?從他對自己的描述語中,他似乎也漸漸地「相信」這個標定,雖然他並不喜歡。
我經常試圖以跳出框架的方式,看到同樣事物的不同面向,所以我回顧了與他的會談,我找到了他與「沒有意志力」這個描述語之間的不一致。
我想到這個孩子,從他幼稚園開始,就一直在蒐集他認為有價值及他喜歡的東西,直到現在也超過十年的時間,過程中其實也遇過他人的阻止、蒐集的不易等困難,但他到目前為止還是持續這樣做,這樣的經驗,與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的描述是不一致的,於是我反應給他知道,他聽我這麼一說,也開始覺得「不對勁」,也促使他重新思考,他到底是一個「有」、還是「沒有」意志力的人。
上次跟你分享了從「角度和刻度」來重新檢視自己或孩子,以看到「有」這件事,這次想跟你從另外的兩個「聚焦內在」和「轉換方向」的方式來看見「擁有」。
內在:沒有行為看動機
我曾跟一個經常與同學打架的孩子會談,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因為衝動控制的困擾,而和同學有肢體衝突,這狀況引發老師和家長很大的「關注」,當然孩子的壓力也很大,在我們幾次的會談後,孩子已經對我有某程度的信任,在一次學校人際衝突之後,他跟我分享,雖然這次他還是跟同學打架了,但其實他真的不想要這樣。
於是我從他不想與同學打架的想法開始談起,後續他也慢慢地調整了他的行為,「減少」與同學的衝突。從這個例子中,我想分享的是,許多時候我們行為的改變或調整,並沒有辦法那麼快。
從上述例子中,父母和老師想要孩子擁有正向人際或行為,但一開始孩子並沒有辦法做到,還是持續出現衝突「行為」,但當我們有機會停下來,看到孩子內在的動機時,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正朝向「擁有」好行為的方向走。
更清楚的來說,就是當我們想要看見擁有時,行為展現雖然是重要的指標之一,但當行為還出現時,或許從內在動機的轉變來看,也會是一種重要的看待方式。當我們能夠這麼看時,我們才更有機會看到孩子走到行為展現的那一天。
方向:此處沒有看別處
曾跟一個有人際困擾的孩子會談,媽媽的描述是孩子與同學的相處很差,雖然才中低年級,但孩子已逐漸與同學出現疏離的互動現象。在我開始接觸孩子之後,從孩子口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也就是他真的與同學互動的不怎麼樣。
在幾次的會談和遊戲之後,孩子跟我分享了一件事,他說他的阿姨對他很好。於是,我開始想,如果用人際關係不好這個詞來定位這個孩子,那麼他應該與阿姨的關係也不會太好,但他卻說阿姨對他很好,於是我好奇的問他,阿姨怎麼會對他很好,接著他說因為他會教表弟算數學,所以阿姨覺得他很棒,也經常給他東西吃。
問到這件事,讓我對於他的人際關係,有了不同的思考,當我只是一直停在他與同儕的關係不好這件事,那麼我就會覺得他「沒有」好的人際關係,但如果我可以將人際關係擴大開來,其實他和阿姨及表弟,都擁有很好的關係。另外,如果我只將焦點擺在看人際,我就沒有看到他數學方面的能力了。
從這樣的經驗中,再回到我要提的看見「擁有」這件事。於是我認為要看見有,可以用不同的方向,就如我剛剛做的一樣,我需要從同儕轉向家人或親戚,我可以從人際轉向學科或技能等等。總之就是這裡找不到,這裡沒有的,就試著從不同的方向去找,通常都還是能夠找到「有」的部份。
許多時候「有」和「沒有」只是視點上的不同而已。或許,因為我經常用後現代的觀點來看待事務,因此總能夠用「另類」的觀點,來看到生命中的「有」和「沒有」。
也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有和無,因此讓我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上,對於所接觸的人及彼此的關係,都能找到更適合的看待方式。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你能夠運用這兩次提供的四種方式,讓你看見更多的擁有。
相關文章
關於看見擁有:從角度與刻度
看見擁有:改善孩子不足特質
正奇最新活動
106/6/30 如何與你的孩子更靠近?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