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心理諮商專業後,除了心理劇讓我深陷其中,另一個同樣吸引我的,就是後現代取向的治療。接觸兩個學派多時之後,歸結兩個學派能夠讓我投入其中的一個共同因素,就是兩個都是「超框」的學派。其中,心理劇談的是創造(力),一種走出「文化遺產」,讓自發得以增色生活的力量。另外,敘事治療談的則是解構,一種擺脫主流文化壓迫的動力,透過獨特結果讓非主流故事得以發展。
在開始寫這個平台文章的初期,有一回受邀到一所學校,進行一天的實務經驗工作坊,與我接洽的老師跟我談到,他也加入了這個平台,接著他開始問我,是如何能夠寫出這些文章,包含撰寫考量、主題選取、文字表達方式等等。在這過程中,我彷彿覺得自己成了一位專欄作家,在那短短的談話中,自己對於文章創作,提高了許多信心,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分享這段的經驗,我想說明的是當我們在與當事人互動的過程中,到底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位置高低,又是如何被當事人經驗到?後現代取向治療中助人工作者的位置,專家角色的去除本來就是重點工作。
另外,助人工作者也試圖在會談中,讓當事人經驗到「賦能」(empowerment)的感受,而從剛剛那位老師跟我短短幾分鐘的「訪談」過程,確實讓我對於文章的創作增能許多。而這也是我在講述敘事治療中所強調,與當事人進行會談時最需具備的態度。
你曾經看過電視中的專訪嗎?就是由主持人,針對某些「名人」(或許是藝人、藝文人士等等)進行他個人生命經驗的訪問。我認為當我們要進行一個「給力」(或說是「賦能」)的會談時,就可以採取類似這種節目中,主持人的態度一樣。
如果你曾看過這類的節目,請你試著回想,在這類節目中主持人與受訪者間的關係為何?在他們的訪談中,具備了那些原素,能夠讓訪談具有「可看性」?我想從訪談者的態度、受訪者的內在感受及兩人關係位置等三部份來談。礙於篇幅,這次我們先談談訪談者的態度。
如剛剛所述,若你想要了解和學習訪談者的態度,或許你可以先觀摩談話節目中主持人的反應,我將主持人的訪談態度分為以下三個。
一、好奇的心
首先,一個訪談者最重要的態度,就是對於受訪者有好奇的心,也就是訪談者想要知道受訪者某些生命經驗及故事。基於這樣的心態,訪談者必會竭盡所能的透過不同的問法,想要知道受訪者到底是如何走到他某個人生的位置,或是如何走過人生中的困境。再者,這樣的好奇會採取一種「無知」的態度,即訪談者不會先入為主,而是先放下自己原來所知,用一種不帶價值判斷、開放的心來詢問受訪者。
二、珍視的心
想一想當我們很珍惜一樣「東西」時,我們會用什麼的心情來面對?我相信會是一種看重對方、深覺對方有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角度來與對方互動。帶著珍視的心,訪談者的內在必會假定,受訪者對於生活或生命,有一些特殊的、不為人知的「秘訣」,值得我們深入的探知和了解。因此,每一個問句都會是帶著許多的期待、想了解和認為很寶貴的感覺。
三、求教的心
由於覺得受訪者在某部份,必定存有值得讓人學習、得知之後必能夠幫助他人的「知識」。因此,訪談者是帶著求教的心來進行這段問話。訪談者在訪問過程中,也會特別聚焦在受訪者是如何走過生命經驗中的苦與難。訪談者會想要知道受訪者是如何的走過這些困境、邁向成功。透過求教的心,訪談者的詢問態度,會是充滿求知的欲望、想要從中獲得幫助。
當帶著以上三種態度,進入會談的空間中,你會發現那是一種充滿新奇、滿懷感激及求知若渴的感覺。帶著這樣的感覺,經常讓會談過程中的兩人,進到一種積極、正向並充滿希望的氛圍裡。
如果你還無法體會我所描述的感覺,或許你可以花個時間,找個你感興趣的人物(如演藝人員、藝文名人、業界菁英等等),看看節目主持人是如何地訪談來賓,或許從中你更能體會箇中奧秘。
在與案主會談的過程中,我經常是帶著如上的三種態度,不過要提醒你的是,我剛剛提的好奇、珍視和求教都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技巧」,兩者的差別在於「發自內心」與「外顯行為」。
簡單地說,就是你需要打從心底展現出這樣的感覺,而不僅只是用某些問句形式,達到這樣的目的。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這樣的分享,對你的提供一個「給力」的會談會有幫助,我們下次見!
正奇最新活動
106/6/30 如何與你的孩子更靠近?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