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受邀到一間公司上課,學員與我討論到人際間溝通議題,有學員提出一個疑問,他說在與朋友相處時,自己經常好意提供意見給對方,但不清楚為什麼,後來他們都沒有照自己提供的建議來做,他疑惑的是「那他們為什麼還要跟自己講這些事?」,他覺得自己用心給的思考與建議,都是白費功夫。
當我們遇到困擾,或僅是有所感觸時,通常都會利用某些機會,跟他人談到這部份的經驗。我們在表達時,可能帶著疑問、困惑,甚至是矛盾。
若你知道家人或朋友遭逢困境,我想你也會很熱心的想辦法幫助他「脫困」,因此,你會很「用心」地想要幫助對方找到問題或癥結所在,並透過你的評估和分析,給對方指點迷津或提供建議。
你真心地想要幫忙找方法,但你也經常會發現,最後你會覺得「白忙一場」。更有甚者,可能還造成你們關係上的嫌隙,甚至是磨擦。你會覺得「真是莫名其妙?」,或是「我招誰惹誰了?」
我想從訴說者的心理狀況,來看看這個互動歷程。一般人遇到困擾,或甚至一般生活經驗,通常都會想找人聊聊。在此過程中,他們試圖透過語言的表達,讓自己的狀況能夠有人了解,因此他們會找上你。
如果後來你發現,怎麼跟你談完之後,好像最後的結果不如你的預期,我想或許與以下幾個內在狀態有關:
只想聊聊,但他自有主見
許多人跟他人聊到生活狀況,其實只是想要有一個表達機會,或僅是尋找一個傾聽者,對於他所談的生活事務,要如何做,其實早有定見。因此,這經常就會出現他講了半天,你用力地給意見,但最後他還是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讓你覺得搞什麼?
舉例來說,朋友要你針對他想買的東西給意見,但經過你的花時間評析、給意見後,他最後還是買了另一個你相當不看好的東西。
你沒聽懂,所以建議難從
還有一種常見的狀況,就是對方講的狀況太過複雜,或是有些他內在真正的困擾未表達,也就是說對方雖然講了很多,但其實你並沒有真正聽懂他所說的,或是對方根本還沒說完,你就急著給建議,這也使得你的建議,根本不符合他的需要。
因此,要他照你的意見去做,根本是不可能的。舉例來說,對方跟你談了他與伴侶的關係後,你建議他跟對方分手,但後來他還是選擇持續跟伴侶在一起,後來你才發現,他跟你講兩人互動的狀況,其實並不是真的如此。
位階落差,因此不想接受
當我們給對方意見或建議時,其實兩人是處在不同的高度狀態。建議者通常都是比較高的位置,被建議者則是處於下風處。有些人會因為這樣的位階落差關係,讓他無法接受對方的意見。
如果他接受了,就表示他是比較「差」、「弱」的人。另外,還有可能是建議者在提供建議的時候,用了過度高壓或強勢的方式,造成對方不舒服,因此引發情緒反應,因此不想接受建議者的意見。
親子之間常就常有這樣的狀況出現,父母給予孩子的許多意見,明明是好的、對孩子有益的,但由於過程中父母過度的武斷、強迫,最後造成孩子反彈,因此也不想接受父母意見。
如果你對家人或朋友在跟你聊天時的內在狀態,有如上所說的理解,或許下次他們在找你聊聊時,你就更清楚當下應該如何回應他,也或許更能夠預估可能的結果。
當你愈能夠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時,你就愈能給予相對的回應。一般來說,我們找人聊天,多數都以宣洩情緒及自我整理居多,如果是這樣,其實你的因應很簡單,就是好好地傾聽即可,貿然給予建議只是徒增對方的負擔。
如果對方要你給予意見,通常都會表達出這樣的需求。例如,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覺得怎麼樣做比較好、你認為我這樣做可以嗎?。如果對方有這樣的表達,你再適時給意見即可。
不過你也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對方未必會照你的意見去做,有時對方要面對的情況比我們想的更複雜,畢竟後果他需要自負,他不照著你的意見走,想必有他的理由與苦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就是給予尊重與祝福。
正奇最新活動
106/9/24「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