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朋友說:『為什麼挑食的都是孩子,家長從不挑食?』
第二個小朋友想了一下說:『因為他們買的都是自己愛吃的,還挑什麼食?』
雖說它是一則笑話,但也提供了我們省思親子關係的角度。
前陣子跟一位母親進行諮詢,他很苦惱孩子對於生活「一點」動力都沒有,在與他的會談中,讓我想到這個小故事帶來的思考。
要孩子做「應該」做的
如剛剛的笑話,在教養過程中,許多家長在做的事,就是要孩子做出社會價值中「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他想要或喜歡做的事。許多家長在反應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其實說的,都是孩子沒有將時間放在教科書上的閱讀,或是至少要準備學校重視的學業,當孩子在看課外書充滿動力時,家長經常不覺得他是有「動力」的。
就像剛剛的挑食一樣,家長的不挑食,是因為他掌握了食物的選擇權,孩子只是「被動」的配合,用這個觀點類推到學習或生活中,我們就更可以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沒有動力。
許多大一點的孩子,在生涯的抉擇上,也經常出現類似的狀況,家長會反應孩子什麼興趣也沒有,但當我們去看他的興趣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早期孩子並不是什麼興趣也沒有,只是被大人或社會引導至「有用」的「興趣」上,結果去學了半天,最後得到的卻是沒有「興趣」,且最初的興趣也不見了。
用大人「自訂」的標準
前陣子也有父母跟我反應,孩子在作業書寫上有很大的困難,回顧孩子的「寫作業史」,我們發現其實一開始孩子並不是這樣的,他也有過認真寫作業的階段,但後來遇到嚴格的老師,對於孩子書寫的文字和方式,給予極大的批評、擦拭,陸續讓孩子有幾次因為寫作業情緒爆發,最後孩子開始出現不想寫作業了。
從這個例子來說,孩子對於寫作業也是出現了沒有動力的狀況,從過程中我們發現,主要出現卡住的地方,是因為大人們用了他們訂下的標準要求孩子,因為過程中的挫折,最後造成孩子不想寫作業。
關於孩子沒有動力這件事,或許也與大人為孩子訂下什麼樣的標準有關,我相信訂下「適合」的標準,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跟孩子的能力、階段或情緒狀態都有關。
但提出「標準」的訂定,可能是影響孩子對某事的動力,因為這當中涉及了是否有成就感,接著影響興趣與投入程度,最後反應在行為是否能夠持續展現出來。
沒給孩子「嘗試」機會
這與大人給予的另外一項標準有關,那就是學習速度的問題。當大人在孩子學習或嘗試的過程中,沒有給予適度的機會,並快速地要求要展現行為時,孩子必然會遭遇挫折,在幾次的嘗試、家長沒有耐心等待的狀況下,孩子對於這項的學習,就會展現出沒有動力的反應。
這樣的沒動力,會隨著年紀成長愈來愈明顯,因為家長的速度要求,會逐漸的變成孩子內化的自我要求,當這樣的要求經常無法達成後,最後就會出現什麼事都不想動的行為結果。
當我們在關注孩子沒有動力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從他們內在、心理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一昧只從未展現的行為來「要求」。因為在卡住有地方未被理解、動力未被引發之前,直接要改變行為,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先前有寫過另一篇相關的文章(篇名:做事沒有動力,怎麼幫忙他?),如果有興趣伙伴,可以找時間到我的網站蒐尋閱讀。希望能幫助你提昇孩子各方面的動力,我們下次見!
正奇最新課程
「與我的空椅對話」助人工作者的空椅體驗 (即將開課~歡迎團體報名享優惠!)
「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尚有超優惠名額!提供諮商心理師繼續教育積分)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