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叫兒子起床,難度明顯的比往常高,雖然在我的「努力」之下,兒子睡眼惺忪的起來了,但起來之後還一直喊著想睡覺,在勉強完成刷牙到了客廳後,仍出現橫躺沙發的動作。
由於我早上的工作行程還有時間,因此在與他協商後,給他十分鐘的「回籠覺」定案,最後在睡完十分鐘後,他就起床整裝跟著我去上學。
上面的例子,跟你分享我如何透過非語言的觀察,了解並回應孩子。上次我們談到,非語言觀察可以透過基線、集群及改變三大向度來確認狀況,在剛剛我的描述中,就包含了這三個部份:以基線來說,我的觀察是平日兒子在叫他起床時,通常他是可以辦得到的;以集群來說,兒子起床後喊著想睡覺、持續橫躺沙發、無法和我比賽穿襪子等,都在反應他今天起床上學的困難;以改變來說,他平日能夠做出來的「精神」上學行為,今天出現困難,就是一種改變。
延續上次的主題,這篇則是聚焦在如何透過日常的非語言項目,來判斷孩子或是其他人有「改變」。透過這些非語言項目的觀察,我們更容易知道孩子或是其他人有困難,因此我們就要思考如何調整對他們的反應,或是給予更進一步的協助。以下幾類行為,是常見的非語言改變。
行為反應
如上一篇文章所提,雖然每一個人對於同樣的刺激,會有不一樣的反應,但如果我們與某人經常相處,我們就能夠觀察到他們的慣常反應,如先生平日看電視的坐姿、太太遇到百貨公司週年慶的反應、孩子吃飯時間的長短、辦公室同事下午上班的精神狀況等等。
舉例來說,許多孩子在焦慮狀況底下,會養成咬指甲的習慣,如果近期內,孩子咬指甲的行為增多,那麼就表示日常生活中,可能有某些事件或情境引發孩子焦慮的出現。
喜好改變
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偏好。當我們要觀察一個人是否有狀況時,這些偏好狀況的改變,也是重要的指標之一。
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兩項必備指標,其中一項叫做「失去喜樂」,它指的就是個人原本喜歡某項活動,但在憂鬱情緒影響下,變得不再喜歡從事。
這樣喜好的改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可以觀察,如當我們覺得有壓力時,我們就會變得吃過多、或是吃不下。
因此,當我們發現對方對於原本喜歡的東西有改變時,我們也可以推測,他們可能受到某些事的影響。
表達差異
人們的表達通常包含口語和非口語,一般來說,口語的表達比較容易控制,非語言則否。基於這樣的概念,我們可以推論透過非口語的理解(雖然比較不容易),藉以得知表達者內在真正的狀態。
當我們想要用表達差異來看到發訊者的改變時,除了注意發訊者說了什麼(口語的內容)外,更重要的是要留意他們怎麼說(非口語的呈現),而所謂非口語的呈現,包含觀察發訊者表達的意願(含說與不說、表達量多少)、頻率(含說的次數)、方式(含說話的神情、態度)。
舉例來說,孩子平日放學後都會急著跟你訴說學校發生的事,而今天你接他放學時,他出現悶不吭聲或講起話來吞吞吐吐,從孩子這樣的表達行為中,就可以知道他的表達是有差異的,也就是可以推測他應該「有事」。
睡眠習慣
吃和睡通常都是檢核情緒或心理狀況的重要指標,當這兩項有改變時,通常也代表著人們是有變化的。舉例來說,當我們工作壓力變大,或是近期發生重大事故時,我們都會比較不容易入睡,或是睡得比較不安穩。
用睡眠習慣來觀察人們,通常有幾個可以看的標的,如睡眠時間的早晚、入睡時間的長短、睡眠品質的好壞、是否反應自己有做夢、是否有說夢話(或摩牙)的狀況、是否比平日早起床等等。
其實非語言觀察的指標很多,我只是列出幾項比較常見、容易觀察,或是影響較大的部份。當你想要透過非語言的觀察、了解周遭的人,其實你可以運用你的角度及與他們的關係,列出更多「個別化」的指標(如他與你的身體距離、你們交談的時間長短、目光接觸的頻率等等),再透過基線、群集和改變等向度來加以觀察。
當你愈能夠將焦點擺在這些非語言的項目上,你就會愈發現,你可以用更細微的方式,了解你身邊的人。祝福你透過這樣的練習,愈來愈能夠靠近你身邊的人,形成更美好的關係。
相關文章
如何判斷對方是否有說不出口的話?從非語言談起(一):觀察重點
正奇最新課程
「與我的空椅對話」助人工作者的空椅體驗 (即將開課~歡迎團體報名享優惠!)
「說故事、聽故事」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尚有超優惠名額!諮商心理師繼續教育積分已申請!)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