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跟我反應,他孩子經常話太多,總是不斷地講話或發問,但細究下來,他的話語似乎沒有特別意義,所提的問題又不像「問題」,因為答案是孩子本來就知道的,或是依他的能力,根本就不需要問別人。長久下來,爸媽的os是「好煩哦!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說、不要再問了,讓我安靜一下,好嗎?」
其實我們家的兩個寶貝,也會有類似的情形,只要與他們在一起,我和太太即時在同一個空間中,經常是無法好好說話的,因為所有的時間幾乎都在回應兩個孩子的「問題」。
關於孩子「多話」的反應,如果細究其背後原因,其實也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心理狀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這個行為的動機與狀態,也聊聊身為家長的你,要如何因應孩子這樣的行為。孩子這類行為背後的原因分為六大類,今天我們先談前三類。
互動需求
孩子講個不停,而你又覺得沒什麼重點,一部分也透露著孩子多話行為的背後,是因為他想要與你連結的需求。當理解到他們的需求時,身為父母或他人,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方式:
(1)同理需求—透過同理、反應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我們了解並接納他們的需求;(2)適度回應—當我們時間許可,我們可以停下手邊的事務,讓孩子可以好好地跟我們說話,讓他們的內在需求可以獲得滿足;(3)表達限制—如果當下我們真的沒有時間,我們需要跟孩子好好的說明自己的困擾和限制,並明確告知可以與他們互動的時間為何,例如15分鐘過後,或是等爸爸聯絡完事情。
倘若孩子多話的原因,在於互動需求的表達,那麼透過上述方法,通常會讓多話的情形緩和、雙方也可處於較愉悅的狀態。
獲取注意
現代的孩子生得少,所以孩子經常都是父母日常生活中「唯一」關注的焦點,只要孩子在的地方,家人的目光全部都會在孩子身上,因此,許多孩子從小就「 習慣」成為大人矚目的焦點,一旦當大人沒有將焦點擺他身上時,孩子就會試圖透過不同的方式,再將焦點拉回自己身上。
而不斷地跟你講話,就是一個可能的方法。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獲取他人注意對個體來說,也是一種內在的基本需求,每個人內在幾乎都期待能夠獲得周遭他人的關注和在意。
所以當孩子試圖透過多話來獲取注意力時,我們需要理解,這是他從成長環境中獲得的「學習」,也是他內在需求的展現。
當我們要因應孩子這樣的需求時,我們可以有以下幾個方式:
(1)正向接納—對於孩子想要獲取我們注意的內在需求,給予肯定和接納,這表示孩子與我們的關係是正向、親近的;
(2)引導轉換—雖然孩子要獲取注意的需求是可以被接納,但是透過多話、打斷別人、不讓別人有空間的方式來取得,這些行為並不適當,因此我們可與孩子討論,或是直接告訴孩子更適當的方式或反應為何。如可以告訴孩子透過展現獨立、自主和成熟等特質,來獲取你的注意會更恰當;
(3)忽略消弱—如孩子持續用多話或不當的方式來引起注意,你也可以採取忽略他這個行為方式,透過不去注意,讓他這個行為可以消弱漸漸減少。
無法獨處
剛剛提到孩子生得少,除了讓孩子比較習慣於成為別人的焦點外,另外也會讓他變得較無法獨處。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我們需要大量的照顧,讓他發展出信任感和安全感,但隨著年紀的漸長,孩子獨處、自立的時間應該慢慢地增加。
所以有些孩子的多話,是為了讓你可以持續陪在他身邊、不讓你離開。當我們在因應孩子這些狀況時,我們可以做以下的幾件事:
(1)增加獨處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環境調整(如放音樂、調整光線)、安排孩子可獨立完成的活動,增加孩子獨處時的愉快經驗,並給予讚美;
(2)增強獨處能力—當孩子能夠做到獨處、獨立做事時,適時適度的給予孩子一些增強,甚至是事先與孩子討論如果能夠獨立完成某事,可以獲得什麼的增強。關於增強作法,可以參考「 培養孩子的好行為:行為目標設定與增強物的應用」一文;
(3)漸進獨處訓練—可以先安排與孩子在同一個空間中「一起」做事,如一起看書、一起疊積木,但過程中兩人是不講話的,讓孩子能夠在你的陪伴下,漸漸的適應自己做事,但不與人講話的能力。接著你再慢慢撤出孩子的空間,讓他能夠獨處,當然過程中仍是可以合併增強。
孩子的多話經常在反應他們的內在狀態,多花一點時間,理解他們的內在需求。父母也得找時間跟孩子好好說話,並專注地聆聽孩子。如此,孩子才不需要一直尋求你的注意力,因為他知道當爸媽得空了,是願意好好聽他說的。我們下次再談談孩子多話的其他可能性與因應作法。
正奇最新活動
106/9/24「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106/8/18【個別諮商中的空椅子】--心理劇與完形的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