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孩子工作時,常遇到孩子跟我抱怨大人(或許是父母或老師),而這些抱怨除了大人對於孩子的約束外(這部份必然不被孩子喜歡),另有一類,則是大人的言行不一,對孩子造成的困擾。
從孩子和媽媽的訊息中,我暫時假定孩子的壓力,來自於他的自我要求,在幾週的遊戲治療後,媽媽在一次的家長諮詢中,跟我提出下週要暫停諮商,我進一步跟她確認暫停的理由,她告訴我,因為下下週要考試,暫停諮商是要讓孩子在家中好好準備考試,當我詢問家長,這個決定是孩子想要這麼做的?還是家長自己?她的回應是她自己,因為她擔心來諮商,孩子就無法好好準備考試。
看到這裡,你是否對於媽媽在意成績這件事有了同想法?回頭檢視我們對孩子的教養,我們與這位家長都曾出現過類似的情形,就是我們對孩子說法,與我們自己的行為,出現明顯的落差。她是一個很在意孩子的家長。不然,她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帶著孩子來找我,但是在這個暫停諮商的細微舉動中,我們也發現家長傳遞了一種在意成績的訊息。
在家族治療理論中,Bateson曾提出有精神分裂病者(目前稱為思覺失調症)的家庭,經常出現雙重束縛(double-bind)的溝通方模式,而所謂的雙重束縛指的是關係中接收訊息者,在同一時間裡接收到發訊者兩個相互矛盾的訊息,舉例來說,一個爸爸慎重的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相信大人的話」(但你注意到了嗎?這個爸爸就是一個大人);或是一個媽媽告訴孩子:「我真的需要你,但我希望你能獨立」(所以孩子到底要獨立還是聯結?)。在這樣的訊息下,接收訊息者(在家庭中經常是孩子)經常感到混淆,因為不論他做那一種選擇,都不可能「正確」,而經常處在這樣的訊息中的個體,就會變得困惑、懷疑所有的訊息,最後可能就會懷疑自己或周遭他人,甚或出現恐慌和憤怒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一下,我們是否常出現語言表達和行為呈現的不一致,即使我們不是有意這樣做。但是,當孩子經常經驗到這樣的訊息時,會造成孩子的混亂、困惑,而孩子常是無法向大人釐清的,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責和莫名情緒反應。有機會我們都可以停下來看看自己的言行之間的一致性,以免我們自己的不一致,讓孩子無所適從。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你的分享。
近期活動:「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