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與一群輔導工作者進行團督,有夥伴談到,自己跟孩子前前後後談了七、八次,孩子每次都有來,但因為來談並不是孩子的需求,所以會談過程中,對於求助者(通常是家長或學校老師)的主要困擾並沒有談很多。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在實務工作中,我們要如何評估,我們與非志願案主的關係,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孩子。一般來說,至少有六、七成以上的兒童青少年,是屬於非志願案主,也就是他們進入會談室的原因,不是來自於他們個人的需求或意願。
面對這樣的來談者,助人工作者通常會覺得較有壓力,特別是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夥伴,這經常是最需要克服的難題。
我從事助人工作多年,與這類孩子相處的機會很多,我想從語言向度、非語言觀察及周遭他人反應(或主要求助者)等角度,來評估我們與孩子關係。這次我們就先從孩子的語言向度談起。
關於語言向度,我們將它細分成量與質來看。
從量的角度來看非志願來談的孩子,在會談的一開始,常有「表達上」的困難,當然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說話,而是他們不願意說話。所以在與他們工作時,經常會聽到他們說「不知道」、「還好」、「沒有什麼特別的」,甚至有時候,他們連這麼簡短的回應都有「困難」。
因此,如果沒有找到適合的談話主題或方式,沉默經常是與他們工作時的「常態」。所以,我們可以藉由與這類孩子談話時的語言量,來評估我們與他們的關係,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 在會談過程中,孩子總體的說話量有增加嗎?
- 在你詢問孩子問題時,孩子回答時的話量有增加嗎?時間有增加嗎?
- 孩子願意對主述問題(通常是家長、老師或社福機構人員提出的困擾)做回應嗎?
- 在你沒有主動詢問時,孩子曾出現主動說話的狀況嗎?頻率有逐漸的增加嗎?
- 孩子曾主動的跟你討論他目前遇到的困擾?或尋求你的幫助或答案嗎?
回顧你與孩子的會談,以上問題的答案,如果你的回答有很多的「是」,這也表示你與孩子的關係是愈靠近的。
從質的角度來看
或許你面對的孩子,沒有那麼不願意講話,或是工作一段時間後,沉默不再是你們關係中的困擾,或許你就可以從質的角度來看,了解你和孩子的關係是否有加溫。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如下的問題。
- 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孩子是否從自己玩到開始邀請你加入遊戲?
- 在會談過程中,除了一般性、生活事務的詢問外,孩子是否更願意回答,關於求助者主述的問題?
- 孩子是否更願意回答你開放性的問題(即不是只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如回應感受如何的問題,或能主動說明過程中的細節。
- 孩子與你談話的深度是否增加?如從談論外在事務(如球賽結果),到願意坦露與自己有關的感覺或訊息(如對於父母的反應)。
當孩子與你的會談,從「無」慢慢的到「有」,也就是願意在詢問下,多少說一點,在從「有」慢慢的到「深」(更深入、接近困擾議題),那就表示你與孩子的關係,也從「非志願」漸漸地走到了「志願」。
其實,許多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讓我們靠近,只是從他們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到與人靠近是無益的,甚至是危險的,所以他們就會在會談的早期,用他們能夠保護自己的方式(通常是防衛和抗拒)與我們互動。
只要我們願意接納孩子的狀態並以適合他們的方式接近他們,同時給予他們一些準備的時間,走近他們並非不可能的事。感謝你的閱讀,期待今天的分享能對你有幫助,我們下次見!
正奇最新活動
2017年第三場/「活出自我」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已額滿)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