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專題講座、親職教育時,經常會有導師、輔導老師、父母問我,一些關於精神藥物使用的問題,包含孩子需要服藥嗎?吃藥會有副作用嗎?吃藥會成癮嗎?需要一直用藥嗎?等等的問題,這些詢問是否也在你的助人專業中出現,這些問題確實困擾了不少的老師和父母。
一、考量家長擔心立場
許多任教多年或曾接觸過使用精神藥物學生的老師們,或許在了解孩子的狀況後,會考量與父母溝通孩子精神藥物的使用,但可能因為太急於想要幫助孩子及家長,所以忽略了父母在使用藥物前,可能的擔心和疑議,最後可能造成親師關係上的緊張或是不信任。其實精神藥物的使用,確認不同於一般藥物,大部份父母能夠接受孩子感冒了看醫生吃藥,但當遇到是身心疾病時,父母的考量就會有所不同,其實這非常正常。
因為精神藥物的使用,通常不是二、三天或一週可以結束,至少都是按月或甚至是按年計算,所以父母的疑慮可想而知。再者,精神疾病在文化中受污名化的影響,這部份更造成父母的卻步。所以,當我們要與父母溝通孩子使用藥物前,需要多花一點時間,讓父母表達他們的想法,甚至是心情。要了解父母們的狀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設身處地的問問自己,如果是我的孩子(或家人)遇到需要服用精神藥物,會有什麼樣的考量和擔心,帶著這樣的了解,與父母溝通就會容易許多。
二、了解疾病症狀影響
何以要使用精神藥物,無非就是要減輕症狀對孩子生活的干擾,所以在與父母溝通相關藥物的使用時,你需要花一點時間,多了解精神疾病可能帶來的症狀干擾。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狀(簡稱過動症或ADHD)為例,它會對孩子造成三大類的影響,分別是注意力不足、活動量過大及衝動性過高,在與父母溝通前,你需要知道這些原發性症狀(剛剛提到的三大症狀)在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另外,更重要的精神疾病經常都會有續發性症狀(指基本症狀帶來的後續影響)或與其他疾病的共病現象(與其他精神疾病合併出現,如自閉症與過動症共存),這些的影響力有時候會高過於原發性症狀。透過這些症狀的了解,父母才能更清楚階段性服藥的重要性。(附註: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陳錦宏醫師在康健雜誌發表的『問ADHD藥物有無風險,不如問「不治療和治療的風險哪一個高」』一文,對於ADHD的續發症狀有許多的討論,鼓勵參考閱讀)。
三、充實精神藥物知識
要與導師或家長們談孩子的用藥問題,當然助人者本身對於精神藥物應該有更多的了解,包含藥物的特性與作用、可能的副作用、精神藥物的調藥期、服藥後孩子的狀況等等。透過這些的了解,有助於你更清楚的與導師和家長做說明,減少導師和家長們不必要的疑慮和擔心。關於這些知識擴充,目前有許多的管道可以獲知,包含書籍閱讀(在此推薦陳信昭醫師在心理出版社的一本譯著「我的孩子該不該服用精神藥物」)、專業講座、網路文章或短片等等。
四、建立藥物使用概念
許多家長對於藥物使用的疑慮在於藥物是否會有成癮性,或是否吃藥之後,就要一輩子服藥。我經常告訴父母,我們需要建立對於服藥的正確觀念,我會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使用藥物是一種選擇
精神疾病的發生與形成,通常有生理性的基礎,但人是活在環境和關係中,所以對於藥物的使用,我們需要建立起它只是處理生理機制困擾的一種選擇而已,除了藥物之外,我們還需要加入更多的幫助原素,包含透過教育訓練、發展輔導、心理諮商及治療等,如此一來才能夠多管齊下的改善精神疾病的各類狀況。
2.滿足需求階段性觀點
藥物的使用經常能快速改變精神疾病的急性症狀,舉例而言,當情緒低落到某個程度下,個體許多動力無法展現,甚至出現自殺意念,透過藥物的階段性協助,才能讓個體較快速的拉回,後便進行後續的協助,另外又以ADHD為例,在孩子的學齡階段,如果能夠快速拉回孩子的專注力,那麼讓孩子能夠減低學習困擾、拉回孩子應有的學習水平、建立自信等等。
3.強調自主控制部份
在藥物服用後,不應只強調藥物帶來的效果,應該多去看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包含願意定時的服藥、嘗試調整自己、學習問題解決等等,透過這樣的看見,才足以讓孩子在過程中找回自主控制權,這樣也幫助後續能夠將藥物比較快的移出幫助孩子的選項。
要記得藥物是幫助孩子的選擇之一,但不是唯一,善用藥物的特性,找到適合的介入點,就能夠讓藥物發揮不錯的效應。在與導師或家長溝通藥物使用時,記得多帶一點接納、同理和肯定,相信我們都能夠幫助父母們找到最適合幫助孩子的作法。感謝你的閱讀,也期待你的回應。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或短片
http://bit.ly/doc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