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 近期開課
  • 近期邀約
  • 關於正奇
    • 我的故事
    • 學經歷
    • 服務項目
    • 學員回饋
    • 課程回饋表
  • 講座主題
    • 輔導知能
    • 親職講座
    • 企業培訓
  • 專業分享
    •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
    • 滋養親子關係
    • 大眾心理健康
    • 企業組織攻略
    • 輔導專業札記
    • 正奇心情隨筆
  • 與我聯繫

為什麼改變不容易?從心理學概念「基模」談起

9/4/2017

Comments

 
文/ 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
最近有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自信心低落,經常有負面的自我評價,諸如說自己很差、自己很笨、不會唱歌、不會打球等等。由於家長感覺近日孩子這樣表達很反應頻繁,讓他們感到擔心。
圖片
因此,每當孩子有這類語言時,他們總會嘗試用鼓勵的口吻告訴孩子,他並不差、也會做很多事,但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上述的例子,涉及到個體改變的議題,特別是自我概念的調整和改變。而這也經常是我在實務工作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人們這麼不容易改變?」。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基模」來談。

所謂的基模是人們用來認識、解釋周圍世界的基本模式,人們也藉此來詮譯、預期及回應內、外在刺激。因此它對個體行為具備重要的影響力,因為當個體對於內、外在刺激,形成了某種的基模後,就會習慣性的採用某種行為來因應或適應環境。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教養在孩子時,經常傳遞給孩子外界是不安、危險等訊息,那麼孩子就逐漸地形成「環境是危險的」這樣的基模,接著孩子會帶著這樣的基模,在日當生活中,習慣性地用這樣的概念或觀點,來解釋周遭接收的訊息,並採取用某些行為來因應,例如要很小心、謹慎、戰戰兢兢等。

換句話說,我們的許多行為,都是我們基於內在基模所採取的因應模式。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行為,就需要改變與這個行為有關的基模。但困難來了,通常基模的形成,經常是透過許多類似經驗所塑造,當它形成之後,就會無意識地被個體持續使用,且基模經常是抗拒改變。

因為改變就需要離開原來熟悉的習慣與模式,這會讓個體感到焦慮、不安、害怕,甚至是恐懼。

另外,基模有一些特性,也讓改變不易發生:
(1)選擇性過濾:
即基模通常只注意到與基模一致的訊息,忽略了那些不一致的(因為接受不一致,比較容易造成焦慮)。
舉例而言,像剛剛提到的孩子,當父母告訴他,他運球很棒時,他會說他投球不準(正比較符合負向自我的基模);

(2)強制反應:
如剛剛所言,基模是許多類似經驗逐漸形成,所以它通常是相當穩固,且經常想要維持它的穩定性,因此,當個體接受刺激時,經常也會出現添油加醋現象,試圖讓這些刺激符合於自己原有的基模。

舉例來說,當個體形成「我是不好的」基模時,既使他收到「我是好的」訊息時,他也會試圖「破解」這樣的訊息,如我剛剛提的那個孩子,當家長說他很棒時,他可能會說因為你們是我的父母,所以才會這樣說;

(3)扭曲訊息:
​基模某程度是一種主觀的解讀(因為它經過個體的訊息詮釋),因此也容易出現對於周遭訊息的錯誤詮釋。

舉例來說,一個孩子持續負面師生關係基模時,當老師可能因為看重他的能力,而交給他協助班務的重任時,他的解釋會是老師在找他麻煩。


從上述的觀點可知,要改變基模、促成行為的改變,似乎並不容易。

不過,基模其實也有它可以調整的特性,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就是運用同化和調適的觀點。我試著用以下幾個角度,來談改變的可能性:

(1)漸進改變基模:
如剛剛所提,基模都是漸進、累積形成的,因此如果要改變它,也需要漸進、累積不同原基模的經驗,這就是一個基模的調適過程。
​

如當我們要改變個體的負向自我概念時,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正向自我概念與經驗,讓原來的負面自我基模無法同化它,或是促成基模的失衡狀態,來促成最後的改變;

(2)重新建立新基模:
由於舊基模要改變很困難,所以另闢蹊徑的作法,就是重新建立新基模。舉例來說,當你覺得要改變原來葷食的習慣不容易,就嘗試採取重新建立素食新經驗的作法,又如後現代的取徑,當無法改變負面行為時,我們會採取增加正向行為的出現路徑;


(3)接受基模特性:
簡單的來說,就是接受改變是不容易的事實,不用急著馬上改變原來基模,只要想到改一點,是一點就好,想想基模原來的形成,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改變也非一蹴可幾。


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當我們真心想要改變時,改變還是會發生的。不過改變的發生,一方面需要適當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對於自己或他人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正奇最新活動
106/9/24「活出自我」一日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
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作者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透過文章或影片方式分享,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存檔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分類

    全部
    企業組織攻略
    大眾心理健康
    正奇心情隨筆
    滋養親子關係
    輔導專業札記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Photo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from ulisse albiati
  • 近期開課
  • 近期邀約
  • 關於正奇
    • 我的故事
    • 學經歷
    • 服務項目
    • 學員回饋
    • 課程回饋表
  • 講座主題
    • 輔導知能
    • 親職講座
    • 企業培訓
  • 專業分享
    • 「活出自我」心理劇導演長期訓練團體
    • 滋養親子關係
    • 大眾心理健康
    • 企業組織攻略
    • 輔導專業札記
    • 正奇心情隨筆
  • 與我聯繫